文 / 董小琳
什么是焦虑?
网上有个段子,扎心了……
看到这里,小伟放下手机,想到了自己。虽说工作到了第六个年头,但每天上班的心情真心如上坟般沉重。
当初一同入职的小郑、小斌分别在第2年和第3年离开了部门,或升入职能管理岗,或者干脆跳槽,薪金翻了一倍。再看看自己,每天早来晚走,电话、邮件、会议不停,绩效任务一年比一年重,却单单工资不涨,前途“无亮”。
今年,部门又新招了2名大学生,那精神头、那积极性,真心不是工作多年的老鸟能相提并论的。说自己经验丰富吧,人家的专业知识是更新换代过的,最多打个平手,不分上下。
难道说,自己的这6年辛苦都化成灰飞走了?
忽然,小伟看到办公桌上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好像是当初小郑回来拿东西时,留下的。
“在焦虑中成长?怎么长?”小伟翻开了这本书。
第三种生活
60岁高龄的派克博士在书中,将我们的生活分为了三种:
好的
坏的
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
而我们经历最多的,最容易带来焦虑的,就是这第三种——中间地带。
像要不要结婚,该不该跳槽,是买房还是租房……等等人生重大决策,偏偏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让举棋不定的我们犹豫、彷徨,陷入深深的焦虑。
草率思考
虽然没有人喜欢充满不确定的中间地带,但每个人却都是在风险中成长起来,逐渐成熟固化成现在自己的应对方法。
比如,面对职场困境,有的人选择跳出局限,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安稳、盲从……既然大家都这样,我又何必出风头。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在温水中升温,变熟,成为众多碌碌无为的代名词。
因此,一个人面对不确定所做的选择,将决定他最终的人生走向和成长高度。
“这还不简单,我慎重做决定不就可以了。”
然而,我们现实中的选择,却往往是草率得令人发指。
要不要结婚?我妈、我姐、我同学……他们都说应该结,那就结了呗。
该不该跳槽?这一屋子的同事不都这样,跳槽风险太大,我不干。
买房还是租房?这个问题太严肃了,我先打会游戏放松放松……
书中说,普通人之所以拒绝深入思考,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懒得思考,不愿意费脑子;
根据刻板肤浅的逻辑,进行臆测和推断;
相信凭借本能反应足可以应对;
认为思考是在浪费时间。
以下为对号入座时间:
请说出自己的一次决策思考,判断其符合“草率”的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一次标准的深入思考。为什么?
深入思考
有很多书都教过我们要深入思考,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收集多方资料,专注于一点……等等。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4》则是从心理学的层面,揭示了“深入思考”的底层规律,从而让读者从道上延展至术,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总的来说,深入思考需要做到两个方面:整合和区分。
整合什么?
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全貌概况,多层面地追根溯源。
记得古典老师曾说过,看似无解的问题,实际上大都因为你站的高度不够。
还拿小伟的焦虑来说,表面上他陷入了一个无解的职场困境:前无上升空间,后无跳槽勇气。那么如果跳出现有位置,用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呢:小伟刚30出头,正是人生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出现这种“上下够不着”的状态,也算正常。同时,站到社会大背景中,小伟所处的是夕阳产业,才会出现行业发展的疲软。如此综合来看,及时转型,应该是小伟破局的唯一出口。
区分什么?
把有关系的事物拎出来放进脑海中隔离起来,使之保持不抵触、不矛盾,从而避免出现精神紧张、压力和痛苦。
假如,通过“整合”,小伟决定要转型去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等条件成熟后,跳槽到更有发展的企业。那么在实际的努力学习中,如果不把“跳槽有风险”“人工智能是否有未来”等想法与“我需要转型”隔离开,小伟很容易再次陷入“学还是不学”的纠结,而端起保温杯继续焦虑。因此,既然已经看清形势,就只管努力去做。不加区分的一股脑地将想法塞进脑袋,绝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看到这,小伟突然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顺畅。心里的疙瘩没了,焦虑情绪也减缓了很多。
“好了,我要去找找资料。顺便跟小郑说一声,谢谢他的这本书啦!”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最接近希望。
今日互动:
你有没有过焦虑?
背后的思考够不够深入?
尝试用“整合”和“区分”来做一次深入思考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