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写作。
进入正题之前,我想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初中,高中,大学,虽然频率会有变化,但是基本没有长时间间断过。有时两三天写一次,有时一两周写一次。最忙的是考研期间,一两个月会写一次。但是考研期间,我每天会在记事本上写简要的感想,自我鼓励的话,学习技巧的总结,复习感悟,一次次战胜惰性后的成就感,等等。每日的寥寥几句,也算记录下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没有那些自我酿制的鸡汤,我可能会一直陷于自我设定的心理深渊,无法跨越所谓的生活中的挫折与磨练,也可能无法走进心仪的东大九龙湖校园,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坐在书桌前,重新思考写作的意义。
所以,写作给人温情记忆,给人“披荆斩棘”的勇气,给人向上而生的力量。
你不得不承认,人是健忘的。这种健忘,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昨天你和朋友畅谈电影与文学,大谈特谈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你被启发,被鼓舞,你甚至能强烈感受到你即将踏上“革命征程”的壮志满酬和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梦想成真的欢呼雀跃,总之,你很兴奋,感觉被打了十八针鸡血。但如果,你没有将这种启迪和想法及时记录,真正梳理明确,在书写的过程中辨别哪些只是一时冲动,哪些确实需要好好考虑,那么,要不了三天,你就会觉得彼时热情万丈离自己好遥远,你会被惯常的不满意的生活重新拉回轨道。那个时候,你会觉得无奈,无助,无力改变自己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开始学会记录,这些想法,偶然萌发的梦想的种子,就会悄悄地扎根于心。至少,你再回头翻看,不会太怀疑那种激动心情曾经存在的真实性。而且,“白纸黑字”,书写码字的过程也加深了你的记忆,扩散思维,说不定会产生更好的想法。
所以,写作可以帮你找到生活的方向,可以让你不仅能发现兴趣点而且坚持,可以给你持续的创造力。
这里还有一个常识:温故而知新。我指的此处的“故”,是关于学习技巧的。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本科再到研究生,在有限的23年的人生里,我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读书,读书,读书。在读研之前,我基本没有思考过关于学习技巧的东西,只是觉得只要努力就可以,至于如何努力没有自己的探索和体系,真是傻得可爱。纠其原因,就是因为手懒不动脑。一方面,没有及时记录下高效学习时的美好体验,从中提炼好的方法为以后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当深陷“努力就有回报”的陷阱中被麻痹无法自拔时,也没有思考为什么效率低下,竟简单地把成绩下滑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想到当时没把自己逼疯,我深感庆幸,佩服自己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旺盛生命力。
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去记录学习过程,无论是好的学习体验还是坏的学习瓶颈,至少都是一个参照,让我更快得找到解决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不会一次次尝试不同的方法,一次次失败,偶尔成功也被忽视淡忘。
想到这一点,我深感不幸,但又是幸运的。不幸是因为觉得才明白探索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些太迟了,不出意外,我还有两年就要结束校园生活了,如果能在高中就有这样的意识,会不会完全不一样?我会不会走得更好?我没有理由去肯定那样就更好,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过去的就过去了,试图后悔和懊恼都于事无补,也不明智。
幸运的是,还好,我总算能够意识到这点。如果一切向前看,其实一点都不晚。我还有两年的校园时光,用来系统学习读书,真正学点东西。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工作中学习,职场相对校园,会复杂,但是总有些相通之处,比如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如何将理论外化为行动,这些都需要动脑子去想,并且及时记录,才不至于重走学生时代的许多弯路。
所以,以后工作了,就应该准备个工作记录本,及时记下高效的工作方法,定期总结工作状态,慢慢积累,才会形成自己的体系。不怕慢,就怕不行动。
所以,写作可以让你更有方法地享受学习,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越来越出色,让你的生活更加可控。
实实在在的体验,形成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字。在充分认识到写作的意义后,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不管写什么,它们,都会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见证,是时光的放映机,是每个阶段的“文字相册”。
那就坚持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