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学年的九年级班主任工作结束了,回顾一年的工作,有得有失。
没有哪个班主任不想把班带好,没有哪个老师不想把书教好。
但,我们的做法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我在想,过程中每件事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什么结果还是会留有遗憾呢?
反思下来我却是犯了哲学大忌,换言之,我这班主任做的不智慧。
九年级初,我就重新排了座位,把学习上的优秀生集中在前四排且在中间位置,这样这些孩子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提高了,而且机会多于其他孩子。短期内效果不错,也缓解八年级遗留下来的纪律不好的问题。科任老师上课也觉得课堂氛围不错。曾有一度,我还觉得这方法、做法好极了。
经实践检验,这方法有弊端,短期利大于弊,长期看弊大于利,所以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中慎用。弊端凸显是在分出冲刺班以后。这几个优秀生形成了“小集团”,而且“小集团”中又只有四到五个孩子“独领风骚”。结果冲刺班一分出去,剩下的孩子死气沉沉。很难再现那灵动的课堂和难得有一节酣畅淋漓的好课。
结论: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势必会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导致片面。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成绩下来后,陈雨宁、姜雪菲未上一中,着实让我难受、惋惜了一阵子。但静心想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复旦附中校长关于这个话题他的主张: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现在的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以为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
他还说,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在纠结的同时,又释怀了。
但,我们还是应该在发挥孩子无限潜能的同时,给他们领到一个更好的、更高的平台。
下面,我总结一下我的教学。
用语文的语言教语文。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科学。不能体育老师也可以上语文课。(我这里说的是用体育课的方法、语言来教,没别的意思。)可能换个说法更恰当我们不能用澡堂子里搓澡的方法做面点。每个学科必须有每个学科的特点。
惭愧的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的学科素养我还有待加强。
总之,一学年的工作,有得有失,我感谢这届学生让我有过感动,也感谢他们用最好的年华给我上了一节更生动的教育教学课。我在教育的路上,我是一名语文人,我将不改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