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鲁迅观
(2013.4.11)
说到鲁迅,我一开始对他并不怎么看好。回忆起过去学的鲁迅的文章,鲁迅在小学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出现在语文课本里了。小学的时候年纪尚小,也搞不清楚那么多的是与非,情与愁,就只觉得鲁迅写的文章长,加之并没有什么小孩子所特别欢喜的内容在里面,还特多生字词,所以就一直觉得鲁迅可恨,文章又长又臭,算不得什么好汉。学的关于闰土的那篇文章,思想什么的并没有怎么搞清楚,也就老师说一句记一句,到末了也就记得那獐子、月亮、西瓜什么的,深一层的,并没有怎样感觉到。
上了初中,又是学鲁迅的文章。翻开课本目录的时候只觉得“哎哟,这个冤大头怎么又来了!”怀着不情愿的心情去学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私下底仍是常觉得鲁迅这个人无聊,这些小事有什么好写的?且鲁迅这人头衔太多,作品也不少,注释处是满满的一堆字,还要默写,便觉得甚是麻烦。
继而到了高中,鲁迅又来了。高中的时候学的是《药》和《孔乙已》,老师顺带着把《阿Q正传》也讲了去。兴许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小说的缘故,读起来和过去的感觉居然是迥乎不同,完了还稍稍觉得鲁迅这人也并没有过去想的那么糟,文章还是很有思想的。
如今上了大学,连续的看了多集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对鲁迅的了解深了,再回头去看他的文章,便也觉得他的确是对得住过去所默写过的那些属于他的头衔的。小说,无疑是既具有现实性的,如披着羊皮的狼,温软的表面下藏着凶狠的核,批判现实不留情,引经据典皆在行。在无形中鼓舞激励着他那个时代的人。杂文,味酸辣而可口,实在是太好。鲁迅的杂文,我实在是欣赏,首先一个便是觉得他有个性,有勇气,敢于对看不惯的现象发言,不畏强权。而这是现在许多文学家所缺乏的。文章存在的意义,姑且先不论小说什么的,与时代的结合在我看来是相当要紧的,而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些东西在鲁迅的杂文里则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其二,便是觉得鲁迅在当时是个有思想的人。鲁迅的文章在那个动荡时代光是靠其文笔怕是难以满足到广大的青年学生的,而从《我之节烈观》一文来看,鲁迅的思想可谓是先进的。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鲁迅以其男人之身大力批判旧时业儒们所倡导至今的“妇女应当以成为烈女为荣”的观点,并对那些又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主内不干外事可却又偏要把使社稷不安的罪名安到女人身上的男人进行了抨击。符合时代潮流不说,亦真可谓是大快女人心。
上面那些都是对鲁迅某类文章的看法,鲁迅这个人在学识上、思想上,无疑都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泰斗了,可我始终难以认同他对待朱安和许广平的态度。一个是母亲给的媳妇,他十几年不闻不问。一个是他的学生,却只是稍稍摩擦后便有了爱的火花。鲁迅能写出那样的为女性呐喊的文章,却未能解去捆绑在朱安身上的枷锁纵然情有可原,但相敬如宾又为何不可呢?人人都说鲁迅的性子直得很,但我却不相信他从未弯过腰。且对朱安好一点,于他并没有什么伤害,或许有人会说鲁迅对她的冷漠只是为了让她断绝念想,可让一个人死心的方法又何尝只有这一种呢?而许广平,鲁迅似乎是从一开始便是极温和的,平日里的尖刻仿佛便不见了影儿。百般爱恋尽诉于书。此不可不谓为天壤之别。或许便是爱与不爱之别。但鲁迅作为一个大家所尊崇的人,拥有这样的爱者怜之,不爱者薄之的做法,真的恰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