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年-1433年),本姓马,小字三保,别名马三保、三宝太监,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县)人,明成祖朱棣的内宫太监,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墓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1]
郑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14岁时被阉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当童奴。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举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28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赐姓郑,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2][3]
郑和多次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郑和是中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半个世纪以上。[4]
——节选自百度百科
郑和,七下西洋。其实这里的西洋实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洋。
郑和,幼年幸福,童年不幸。他出生于云南,被朱元璋的大军统辖,而于11岁的年纪被处以了极其残酷的古代刑法,阉割。
但,却也因祸得福,他得以在皇家禁军卫所,成为护卫皇帝的亲兵护驾。这样的成长伴随着痛苦,同时也伴随着艰辛,但是他却无疑见过大世面,大阵仗,他耳濡目染的是优秀的将领、开国的皇帝的千军万马、枪林弹雨的风卷残云的真实洗礼……
所以,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军事、外交、政治等手段的运用,都谙熟于心。
他有幸被朱棣赏识,并且因为为朱棣靖难之役而屡建奇功,所以,得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重用,而且这位皇帝又有令他微服私访巡查建文帝的任务,同时也让他将大明朝的威名散播四海,扬名立万,威震四方……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郑和这里,而他又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他虽生于云南却又是穆斯林教,他还以现今位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为心中的朝圣地。所以,这样的雄心壮志,以及精神信仰,又有皇帝的雄心壮志,军事、经济、还有当时陈友谅建制水军的优秀的船舶战船技术,这些都将理想和现实得以完美的结合,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一刻……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历史上,但凡在童年困难中成长的,虽艰辛、痛苦,但熬过去了,却往往获得的是更广阔的天地,成就非凡的伟业!
其生也不幸,其生也伟大。这也许就是辩证的人生。
如少年的朱元璋、如受宫刑的司马迁、还有我们的民族英雄郑和……
他七次下西洋,远远的到达了古代中国人能够到达的最远的海疆,恩威并施,将中国大明朝的威名远播海外,早了西方葡萄牙的达伽马近60年。而他播送过去的是和平的丰碑,而西方却是殖民的界碑……
很可惜,他因为战争身体在少年时不幸被宫刑,所以他也没有子嗣,但七出南洋,他的伟业也将永远是15世纪中国人的最大荣光。他没有因强而霸,而是以德服人。
盛世修典,盛世修德。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如唐代的万邦来朝,而明代也形成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声明远博海外,令人振奋,为之骄傲……
——力 2023年9月27日 周三 癸卯年九月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