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花花,见字如面,六时安康。
-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消费降级”的话题:
上海的同学A说今年不准备请保姆了,自己全程兼顾,辛苦一点就辛苦一点;
朋友B说最近在学习做饭,一家人制定了“一年不下馆子”计划,第一个月坚持下来,虽然难吃了点,但开支一下少了2000多,瞬间有了满满的动力……
但也有打算将“买买买”进行到底的,前同事娜娜说道,“再消费降级也不能降低我的生活品质吧,省这么点三瓜两枣的,还不如及时行乐。”
可前两天她又跑来吐槽说公司最近大规模裁员,她也在优化名单上,“早知道当初多存点钱,要是被裁了,下下个季度的房租我都交不出了。”
我听说上个月,她刚买了个两万块钱的包……
早知道……人生哪有那么多早知道呢。
存钱这件事,当然是越早越好,不断给生活做减法,多存钱,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权。
今天,我打开记账软件,认真盘点了下去年的消费记录,然后列下了以下“9大不买清单”。
01.不买非必需品
生活非必需品,能不买就不买,我梳理出了以下几大不买清单:
·不买节日装饰品:不用这些小装饰品,也依然可以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不买节日限定礼盒:限定礼盒最大弊端就是因为复杂精美的包装,价格要涨20~50%,这比钱存到钱包里,我感觉会更香。
·不买“网红款”衣服:网红款衣服满大街都是,但很容易过时,不如简约大气的经典款,百看不厌。
·不办健身卡:如果不是想成为专业的健身达人,在家其实也能实现运动自由,不用会员费和私教费,妥妥地省下一大笔。
·不买盲盒:盲盒容易越买越多,买多了放家里还会积灰。
02.不为冲动买单
我发现看直播的时候,特别容易冲动消费,因为主播的外貌、清晰的画面、情感互动以及氛围的烘托下,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Deepseek指出:“无锡中老年消费中,63.1%因喜欢直播间氛围而消费,54.3%承认存在冲动消费”。
还有各种“全网最低价”的噱头,更加刺激人们的肾上腺素,所以要建立自己的“消费护城河”,不要盲目跟风买东西,而是根据自身需求来。
03.不买9.9噱头产品
我有个亲戚平时喜欢买头绳和手机壳,因为便宜,5.9元、9.9元的不一而足。
上次去她家,看到了上百个头绳,几十个手机壳,都是她精心淘回来的。
生活中类似头绳、手机壳这样的9.9元噱头品有很多,看到了要保持清醒,不要图便宜、觉得总会用得上就盲目下单。
04.不买性价比低的产品
很多昂贵的外国牌子,其实都有国产平替,现在国产品牌做得越来越好了,产品质量也在提升,完全没必要因为追求虚荣,买价格昂贵的外国牌子。
除了国内国外品牌之外,那些高价却低实用性的产品也尽量不买,筛选高性价比的产品,很多东西即使价格便宜,也不会影响其实际使用效果。
05.不买新的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了,而且每次升级也只是一些小功能的升级,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点“小升级”很多都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没必要花大几千每年去买新的。
可以试试以旧换新,现在很多城市都支持家电以旧换新的策略,这样也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06.不购买重复功能产品
重复功能的产品,不仅占用空间,还浪费钱。
·不囤积日用品
翻翻家里,一柜子水杯、一抽屉剪刀、一盒子指甲钳……日用品是重复囤积的重灾区。
除此之外,还有化妆品、护肤品等,每次囤回来一大堆,到最后堆到过期也没用完。
·不买冗余的厨房工具
我自己一个蒸锅、一个炒锅、一个电饭煲就能解决大部分日常烹饪需求,这些家电一个就能兼顾好几个功能,完全没必要再去买各种单一功能的厨具。
·不买重复的打扫工具
打扫工具能满足日常清洁需求就可以,不要盲目买很多功能重复的产品,在精不在多,实用才是王道。
07.不买营销太过的产品
保健品,是软广重灾区,靠保健品养身,不如戒掉熬夜、少刷手机,依靠营养健康的食疗来调理身心。
还有网上打广告的各种这个神器,那个神器的,很多都是营销大过实用,不要盲目跟风,多对比再下单。
08.不买对健康无益的食物
零食好吃,但是对身体健康无益;烧烤美味,但是每一口都增加了得三高的风险,所以不如少吃垃圾食品、少点外卖,多运动多锻炼,多去接触大自然。
09.不买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产品
美容仪、医美越来越盛行,大家都愿意为“美”买单,但太过依赖医美,就少了很多自然美,而且医美费用太昂贵,普通人很难消费得起。
除此之外,不买大牌奢侈品、高端护肤品,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产品都不要碰,在自己预算内消费,才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