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明代复古主义 文学主张 理论限制 唐代古文运动 比较得失
摘 要: 在明代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前期的明代文学仍然备受元代文学创作风格和文学主张的影响;虽然在元明交接之际,有宋濂、刘基等文人作家为代表,让明初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次短期的小高潮,但是这一时期内却并未在文学领域出现明显的复古主义运动。“明代末年,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许多作家面对现实,有的直接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创作都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内容。”(王学勤、张家英、于非编 1980年05月版《中国文学史》下册 元明清部分 第七编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观 第88页)这个时期中的明代文学已经在逐渐地向新的文学创作思潮演进,亦没有出现明显的复古主义。“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2014年5月版第四章 68页)所以,明代各期中文学复古主义就主要出现在明中叶这一段时间内。而在明中叶的文学复古则主要有以李梦阳为、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文学团体、以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和以王世贞为主的“后七子”。三者都在文学复古运动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因受制于政治、经济和其它文化等诸多时代因素,他们所提出的复古主义也都存在各自的理论限制。在此除了简述明代各期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和理论限制外,还对其与唐代古文运动进行比较以明得失。
第一章 明代各期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
第一节 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
前七子作为一个文学团体起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到明嘉靖年(1522-1566)前期逐渐由文坛上消弭,其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弘治(1488-1505)和正德(1506-1521)年间,这一段时间也是前七子文学活动最盛的时期。前七子成员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导核心,与王九思、王廷相、徐祯卿、边贡、康海在文坛上号称七才子,“弘治年间,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第四章68页)前七子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应在此时逐渐成形。
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和八股文风盛行,致使明中文学逐渐僵化,台阁体作为“应酬”之作,内容题材贫乏、一律千篇、无情无趣的缺点日渐显现。而台阁体又倍受统治者的喜爱,不少追求功名者极力推崇,其势庞大,虽然期间茶陵派的出现对台阁体和八股文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未能让明中文学彻底摆脱台阁体的限制。作为茶陵派代表作家之一的李梦阳看到了茶陵派本身的有限性,于是他与何景明等人结为前七子派,借复古之名,以求得文学革新道路上的突破。
在诗文创作风格上,李梦阳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号召,主张散文创作应当推秦汉文风,诗歌创作则应当推行唐朝诗风。《明史•文范二•本传》中有记载,梦阳在判评其前师即弘治当朝台阁重臣李东阳时“倡言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后才归总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一主张犹如投石入死水,波澜皆惊;士人们群起而和之,复古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主流思潮之一,也是前七子追求复古的核心主张。除了仿习秦汉、盛唐诗文,前七子还同时提倡追求“真诗”即强调作诗应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淡化雅与俗之间的界线,一改台阁体无真情趣的诗风。作为前七子之首,梦阳自是文采斐然,在拟古诗作里也有不少文采四溢、情深意长的拟古兼“真诗”之作,他的《发京师》便是其中佳作。他在与前七子之一的徐祯卿进行论文辩说的《与徐氏论文书》中有写到的“夫诗,宣志而道和者也,故贵宛不贵险,贵质不贵靡,贵情不贵繁,贵融洽不贵工巧,故曰闻其乐而知其德。”体现了他倡导复古和追求“真诗”的主张的展现。
在内容题材上,李梦阳和其他六子则赞颂描写市井小民等多题材的诗歌,并将庶民生活纳入诗文创作的题材当中。李梦阳与何景明就曾称赞当时在市井传唱的民间曲调《锁南枝》,明李开先在《词谑•论时调》中曾有记载,梦阳教随其学诗文者,“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后来何景明读到《锁南枝》也是甚为喜爱推崇。另有二者借拟写古诗《塘上行》,当中既有对古代诗歌的拟写,也有对市井所见的描写,同时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时政的不满,是兼顾诗歌复古、“真诗”和市井内容的极致展现,算其中佳作了。
第二节 明代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明嘉靖中期,前七子的复古运动走向衰落以后,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和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七人接手了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的主张。两者在复古主张上基本一致,可以说后七子是几乎全部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为了区分二者而将后者称为后七子。虽然后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但是在一些主张上还是与前七子有所不同的。为了论驳唐宋派的复古思想,后七子反对唐宋派将理学思想运用于文中,讽刺其“辞不胜,跳而匿诸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七《赠李于鳞序》)主张文章当以“辞”为盛,此处“辞”意为辞藻、修辞。此外,后七子中还主格调与法度并重,并兼顾诗人的思想情感相互融合;其中尤以后七子中的集大成者王世贞为主主要支持者,在其《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诸多文章中就有不少论及其格调法度主张的地方。在诗文复古的主张上,后七子也是与前七子稍稍有所不同,王世贞为后七子中成就最显著者,李攀龙死后,他独掌文坛二十几载,力主“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与前七子相比后七子在散文方面缩小了学习模仿的范围,也更加彻底的否定了唐代大历年以后的书作。
第三节 唐宋派的复古思想主张
在明代嘉靖年间,还有一个主张复古的文学派别,因师法唐宋文风,称为唐宋派,成员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在前后七子的衰盛之际,原本追随前七子复古道路的王慎中异军突起,焚旧作而师法唐宋文作之风,“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洋赡,卓然成家”(《明史•王慎中传》)与时人唐顺之齐名,后相与独立门户唐宋派,以其前任追随者为反对的对象,力倡唐宋文风,反对前七子的一味地模仿秦汉文风的复古方式,在当时也曾席卷文坛,影响颇深。
在散文创作上,唐宋派师法唐代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的思想主张,主张文与道二者的统一。唐顺之原本对王慎中变而自立的行为颇有微词,但还是在王慎中的影响下日渐转变,最后甚至比王慎中变得更彻底,也更激进,他在《答廖东雩提学》一文中提出了“文与道非二也”,又因狂爱曾巩的文章而对其极力推崇。在其后,唐宋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茅坤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编著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其中尤赞唐宋八大家为唐宋派思想所师法的正统。唐顺之的文章“本色”论也对唐宋派产生了不少影响,与“文以明道”的主张可谓是相得益彰,他在《答茅鹿门知县二》中的论说“但直摅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或多或少的表露了他的“本色”论的思想。
唐宋派散文成就最高者当推归有光,虽然与王慎中、唐顺之相比,归有光在文坛上出名相对较晚,但是其天资聪颖,少即能通晓经文史册,亦是能为诗文,更被尊为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学古范围方面相对于其他唐宋派文人要大不少,但是在反对后七子的复古方式的态度上是基本一致的,他还曾将身为后七子思想领袖的王世贞批为“妄庸巨子”世贞与之辩“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而归有光再讥之“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可见他在反对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的态度上是近乎极端的。归有光的创作主张相对零散,不似唐宋派其他成员有在作品中明确的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他的创作思想见诸于他的作品中。其散文尤善细节描写,笔触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寻常事物,他的《思子亭记》、《先妣事略》等散文即为此类创作,其中忠情生活,形象真切,足见作者关注生活的创作态度。
第二章 明代各期复古主义的理论限制
第一节 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理论限制
虽然在复古的时段上前后七子是不同的,但是在复古主张上两者为继承关系,他们在主要主张上是一致的,或者说后七子是前七子之后的改良派,所以在这里关于理论限制的论述就统而概之。
前后七子针对明中叶“台阁体”和八股文制的弊病掀起了复古改革的浪潮,不断的冲击着“台阁体”在文坛上的地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在文学史上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在追求革新的道路上却陷入了迷途,他们为彻底冲破“台阁体”和八股文制的体制限制而主张“不破不立”,这原本是好的,但却在“破”之后陷于复古的泥潭无法自拔。李梦阳在《再与何氏书》中有言:“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自立门户,必如陶之不冶,冶之不匠,如孔之不墨,墨之不扬邪?此亦足以类推矣!”过激拟古,淹没了作家个人创作的个性,最终在过分拟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远没有大到也无法达到创新自立的程度,所以这一次复古运动注定了是要失败的。
另外,前后七子追求的写真写实,诗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的主张在他们的诗文创作中却极少有所提现,这就造成了思想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脱轨,主张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这也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虽然从大局上讲前后七子的成员主张方向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而他们也将这种差异放大了,进而形成了成员内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在改革上没有做到真正的一致对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复古运动的改革力度,从而间接影响了文学复古运动的结果。以后七子为例,后七子中谢榛“他以布衣之身在京师同李攀龙、王世贞等少年进士结社,后与李、王交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四章74页)而被排挤于后七子之列。
第二节 唐宋派的理论限制
唐宋派在文学复古运动中的理论限制主要体现为:其一,他们所针对的主要对象为其他主张文学复古的文学团体即前七子,而后才是当时文坛现状下的台阁体等其他矛盾,这就导致了其理论主张存在偏执的局限性。王慎中、唐顺之对于“李(梦阳)、何(景明)文集,几于遏而不行”,面对强大的改革对象同为复古改革的文学团体没能联手倡行复古,反而偏执反对,最终也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其二,唐宋派力主唐宋八大家文风,沿袭唐代韩愈之古文运动,也倡导“文以明道”,但却未能成功,何为?效法他人而未根据当时社会实情做出适当调整,也与前后七子车出同辙,缺少了一定的理论创新,无法针对明中叶台阁体盛行的现状发动最猛烈的冲击,致使复古运动影响力太小而不能成功。其三,唐宋派在文学复古的范围方面仅限于散文创作,复古革新的范围太狭窄了,他们复古所取得的成就也仅在散文创作上,导致了复古主义的推行不够全面。
除此以外,唐宋派主张学习唐宋名家的文风,力求写出作者的个性,而少了兼容并蓄的特点。个性的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复古道路的走向。归有光的散文为唐宋派之最,然而他的散文多只是着眼于生活细节以及一些寻常琐事和普通人物的描摹,而没有忧国忧民、纵观天下的大作,于占领着文坛统治者地位台阁体和八股文制而言,终不过是言小甚微,无伤大雅也。
第三章 与唐代古文运动比较得失
唐代古文运动起于唐中叶,为反对当时唐代前期风行的骈文的散文文体而兴起一次文体文风改革。这一次古文运动的真正发起者为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古文”一词为他评论自己所写的散文风格是模仿两汉散文文风而首创。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柳宗元,以及韩愈门下诸多弟子,其中以韩、柳成就最高;韩逝后,其弟子所作这只不过是“得其型而未得其神”。韩、柳主张“以文明道”;以明道为最终目的的同时还强调“文”在创作中的主体作用,反对一层不变的因循守旧,坚持袭古而独创“自树立,不因循”;并且主张诗人散文作家的创作应该重视个人情感和道德修养的流露,有情有意的才是善文。
明代的文学复古主义运动所取得的成就虽不及唐代古文运动这般,但是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曾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在得的方面,明代复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明初以来形成的台阁体和八股文风,引导了明朝文学思潮的变化,同时将“雅”的文学逐渐引向“通俗”文学,其主张关注市井庶民生活之作,为通俗文学的起步奠定了基调。此外,明代复古主义运动的拟古也是对古代文学思想的一种继承,这些复古思潮的出现冲击了程朱理学在世人心中的统治地位,为诗文创作和文学思想保留了最后的一席之地。
在失的方面,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兴起没有如唐代古文运动那样,有了政治改革的先导和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和柳冕等人的理论铺垫,复古运动就如海潮涨退,来去匆匆。二是明代统治者对于文学思想的控制十分严苛,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也十分深厚,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遏制了明代文学思潮的变革。但最主要的还是变革者的主张本身存在着缺点和误区,一味地拟古,而缺少独立创新;在改革力度上也大不如唐代古文运动来得迅猛。
不论成功与否,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和唐代古文运动都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文学思潮改革的代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学史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