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有已经成年的孩子脾气性格都不太好,大家会说“这孩子从小就这样,脾气犟不听话,没少让大人操心”;看到懂事乖巧的孩子,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孩子从小就这样懂事,一直让大人省心”,无形之中大家都看到了孩子的性格脾气小时候怎样对将来长大成人的影响之大。那么这个“小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或者说什么年龄段呢?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幼教专家都提出应该在三岁左右和七岁左右。因为三岁是孩子性格和心理的雏形期,关乎着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和心理,而七岁关乎着孩子将来的性格和心理,继而延伸到工作、家庭、婚姻、人际等等关系中。所以这两个年龄段关乎着孩子一生的性格养成,关乎着孩子将来的命运和幸福。所以有“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说法。
那么“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是不是只是民间一句谚语呢?为了解释这个疑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需多多陪伴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那么又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桀骜不驯惹是生非,长大后又变得成熟稳重呢?这是因为 七岁之前父母发现了孩子性格和认知中的不足及时地给予矫正,所以才有的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性格可塑性的特点。所以七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养成、提高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七岁之前养成一个好的性格,积极的认知能力,阳光快乐的心理呢?以下几点家长不妨以试:
【1】和睦的家庭,温馨的环境,父母的恩爱是孩子养成好性格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日相敬如宾,幽默风趣,孩子一般也是性格比较开朗,积极阳光。父母如果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生活一地鸡毛,孩子一般比较胆小怕事,性格也比较敏感、脆弱、多疑。
【2】对孩子多些耐心,不要看到孩子一点不如自己意就大吼小叫,然后对孩子唠唠叨叨,只看到孩子的短处,而孩子的长处却视而不见。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你对孩子怎样,孩子将来就会对你怎样。
【3】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从小就要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从3岁左右就可以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让孩子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自己穿衣、吃饭、刷牙、收拾自己的小床铺,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到箱子里;家务方面吃饭前帮妈妈放放碗筷,饭后收拾餐桌,也可以帮妈妈扔扔垃圾,帮妈妈拿拿拖鞋等等。
【4】学会感恩,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为什么有的父母经常说“养孩子就是养个白眼狼”,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提款机,不给钱就发脾气,对父母每天的辛勤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就是因为孩子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灌输过感恩这方面的内容,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就行。所以孩子就认为只有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的辛勤付出就不在他的视线之内。所以要想让孩子有感恩之心,首先父母要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经常给自己的父母洗洗脚,剪剪指甲,洗洗衣服,拉拉家常,感恩父母曾经的辛苦。就像央视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婆婆洗脚,儿子给妈妈洗脚是一样的,孩子无意之中就学会了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和爱以及感恩,“言教不如身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5】父母要言行一致,不要随便对孩子许诺,而后又找各种理由不去兑现。比如答应孩子学习有进步,周日带孩子去游乐场,就不要以单位加班、走亲访友、同学聚会为理由不兑现对孩子的许诺。别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骗骗没什么。告诉你现在的孩子聪明着呢,《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希望父母不要成为那个多次哄骗大人的放羊娃,骗孩子多了,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更为严重的是孩子也有可能学会说谎。
【6】家庭中要有民主的气氛,父母不能以自己是长辈就对孩子严加控制,让孩子成为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孩子要有表达意愿的权利,同时也要有选择的权利。不能自己是父母就要求孩子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图来做,那怕是“为了他好”。如果能让孩子自己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会锻炼孩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养育孩子就像农民种棉花,要施肥、除草、捉虫、掐叉,到秋天才会有收获。而养育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指引、矫正、引导,孩子才能一天天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