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初中同学群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女同学用微信语音说了一段话,在涉事人那里,甚至群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那段话是这样说的,我原话照录:“我们初中同学没有小学同学纯洁,你晓不晓得马?你看那个张晓英嘛,一天都缠到那个王建国,就像别个说的,未必他老婆死了,王建国还去找你迈?我可以当到这样说。”
晓英是女同学,是我们中学微信群的群主;王建国是男同学,据说是重大教授。晓英和建国的关系在同学们看来似乎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一些,因而大家在平时也没有少开他俩的玩笑。而说那段话的人名叫荊美丽,因网名叫丽丽,因此同学们都叫她丽丽。她在同学中可以说是最后联系上也是最后入群的,时间不长,至今应该还不到一年吧,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家对她似乎还并不了解,而她也似乎并不了解大家。几十年后再相聚,互不怎么了解也很正常。从现在她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来看,她这个人有些口无遮拦,她本人也承认自己有些心直口快。
丽丽那段话当时是怎么引出来的,我仔细在群里聊天记录中搜寻了一下,也没有找到原因。近几天同学们又在准备聚会,丽丽因故不能参加。丽丽前个语音还在就这次不能参与聚会的事向组织者之一的张惠同学说明原因,表示歉意,紧接着后一个语音就说了那段话。那段话前不搭村,后不搭店,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从天而降,有些莫名其妙。丽丽当时为什么突然要说那段话,其心理活动也许就只有丽丽本人才知道了。
很显然,丽丽的那段话是容易引起争议甚至让人反感的。涉事人之一的晓英同学听到那段话就立即作出了反应,写了一段话出来进行驳斥,明确指出那是在说空话,在我们这个群是绝不允许的。话虽然说得很克制委婉,但愤怒之情也能让人感知。之后,先后也有另外几个同学或直白或委婉的就那段话发表了否定的看法。
我对丽丽的那段话自然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觉得她不分场合的说出那段话有些口无遮拦,不利团结。在我知道这件事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我们小学同学群也组织了一个聚会。要求是中午到,我因母亲住院需要陪伴,下午才脱身赶到。丽丽是我初中同学,也是我小学同学,因此她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在歌厅里,有一段时间,丽丽正好坐在我旁边。于是,我趁机围绕她说的那段话攀谈了起来。
她见我提到她前两天说的那段话,虽然脸上挂着笑,但是看得出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她拍了一下我的肩说:“我后来也知道我不该说那些话。”顿了顿,她接着说:“我就是有些看不惯。晓英做什么都要替建国作想,而建国似乎也乐于享受这样的照顾。其实我也是有些替晓英报不平。”
我告诉她,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清一色的世界,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我们不能只喜欢一种颜色,对其它颜色即便不感兴趣,至少也不要看不惯。我们都是成年人,生活应该早就让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然而你却似乎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竟在那样的场合说出那样的话,显得极其幼稚。
丽丽说,我那段话虽然是实话,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玩笑话。中学群的同学开玩笑都比较大,都喜欢信口开河。在我看来,有的同学开的玩笑比我还大。我原以为我这样说一下也没有什么。
我告诉丽丽,人与人不同,了解不一样,信任也不一样。比如人家是发小,又从来没有分开过,这种信任度就比分离了几十年其间互相又不通音讯的同学要大得多。同样一句话,出自前者之口,也许就不是问题,即便是问题也容易解决;对后者也许就不同了,就可能是问题了。所以,即便是开玩笑,也要因人而异,也要有度。
丽丽说,她后来感觉到自己那段话说得有些唐突后,已打电话给了晓英,向晓英道了歉。她同时告诉我,她已退群了。听丽丽这样说来,似乎她与晓英的通话并没有取得晓英的谅解,觉得与其在群里尴尬的与晓英他们相处,还不如退群的好。
丽丽说她已主动退群了,这让我觉得有些意外。在我们初中群的历史上,算上丽丽这次已是第三次有人退群。群里公认的笑星开心果常欢曾退过群,就连身为群主的晓英也曾退过群。由此看来,同学之间有时发生点儿矛盾也属正常,但动辄以退群来回避矛盾实在不是个办法。
常欢和晓英退群不久便被其他同学重新拉进群。丽丽这次呢?有同学拉进群吗?我本来想拉她入群,但在征求丽丽意见时,她犹豫再三,最终没有同意。她大概有顾虑,怕我拉入群后晓英会将她踢出群,会颜面尽失。我觉得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回到家吃了晚饭便给晓英打去了电话。晓英很快接了电话。不过我和晓英通话虽然不下二十分钟,但最后仍是无果而终。
我给晓英说,同学一场不容易,俗话说五世才修得同窗读,这是多大的缘份。丽丽这次虽然做得不对,但错不当“诛”。她已认识到了错误,并向你道了歉,还愿意入群后在群里再次向你道歉,因此我建议你原谅她并把她重新拉进群。你如果这样做了,即在同学们面前显得你大度,同时也会让丽丽觉得更内疚,因而更能取得帮助她改掉口无遮拦毛病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说是双赢,何乐而不为!
晓英对我讲了很多。可能还在气头上,她的思想有些混乱,有时候还显得很激动。她讲的归纳起来有以下意思。
1,丽丽的那段话太伤人,难以让人原谅,建国甚至说保留告她的权利。
2,丽丽之所以说那段话,说白了,就是她羡慕忌妒思想在作祟。
3,我不会拉丽丽进群,其他同学谁拉她进群,我就把谁踢出群。
4,不少同学对丽丽的印象都不好,这些同学也不愿她再入群。
5,丽丽想入群,这要看她的表现。如果口无遮拦的毛病改了,可以考虑她再入群。
6,丽丽即便入了群,也要在群里公开道歉,否则绝不原谅她。
晓英的思想情绪既然处在这种状态,在这个时候企图说服她接受我的思想及建议显然是徒劳的。我要表达的思想已表达,这时有电话打进来,于是我和晓英结束了谈话。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想来想去,我觉得,这恐怕都是时间惹的祸。
我们虽然都是同学,但许多同学是几十年都未见到,甚至音讯杳无。时间把我们阻隔得太久了!现在虽然重新联系上了,就算过去了解的,现在也未必了解或说完全了解。因此,同学之间都有一个重新了解重新认识的问题。了解产生信任。在这之前,既然不了解,自然就难有足够的信任。
就发生的这件事来说,丽丽说那段话未必有恶意,只是心有所想直白以告也未尚可知。由于大家对那段话解读不同才发生矛盾,这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即便贵为老同学,谨言慎行仍是少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