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县团委发起号召,要向甘肃地区捐树种,每个学校都被给了任务。活动的初衷很是高大上,帮助甘肃地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因为要绿化的面积非常大,当地的树种不够用,需要我们积极支援。
那段时间,各学校都开展了竞赛,一时间树种成为稀罕东西,颇有点“洛阳纸贵”的韵味。树种从哪里来,让我们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我们小的时候喜欢玩杏核,每个同学家里都攒了不少杏核,这个时候都贡献了出来。当时正是金秋时节,各种水果开始上市了,我们就去买水果吃。吃完的水果,就把果核留了下来,什么桃核呀,梨核呀,苹果核呀,只要是树种就不扔了。但这样攒还是太少了,那就去外面捡,我们在路上捡,在垃圾堆旁捡。看别人吃水果,就在一边等着,然后要果核,就像现在有人等你喝完的水瓶一样。这样捡还是不够,我们又去山上采。好几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到十多里外的山上,采槐树的种子,先捡落在地上的,然后再爬树采。我们还遇到过蛇,草丛中传来沙沙的声音,我们都站着不敢动,一会儿就看到有一条蛇弯弯曲曲爬向远方。那种蛇在我们当地叫野鸡脖子,是有毒的,看到有蛇,我们都不敢采了,赶紧下山。
据说,经过全体同学的努力,我们学校超额完成任务,还收到甘肃地区的感谢信。我们想象着,这些树种都长成了大树,不但防风固沙成功,还果实累累。参加工作以后,在一家企业的会议室里,我还遇到过当时那个县团委书记,他已经升任副县长,他还和我兴致勃勃聊起那次活动,很有成就感。
后来,我看到许多沙漠地区植树造林的视频,治沙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也很震撼。他们先是在沙漠上打草方格,然后再种植当地耐旱的梭梭、沙柳、柠条等植物,为了保证植物成活,还要人工浇水。我忽然想到,我们曾经捐的树种,它们最后真的去了甘肃吗?我们东北地区五花八门的树种,它们在甘肃能发芽吗,能成活吗?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尊重科学,注重规律,否者往往好心办坏事。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做事,才能实现有效的发展。我们那时的一腔热情,可能就是帮助某些人完成了一场做秀,其实啥作用都没起,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