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比读书更重要的,其实是「读书体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明明看了很多书,但是一年下来,发现没有什么改变?
与人交流的时候,别人问你读过什么书,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们正身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可能都意识到了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来抵御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但当下又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内容,每年都有几万册出版的新书,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书我们真的有必要读吗,即便读,真的有必要全都读完吗?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学习成长,建立读书体系非常重要!
读书体系决定了我们总体的读书方法,包括对于书籍的取舍,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包括怎样读,以及怎样用。
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读书体系帮助我们做书目和内容上的取舍,可能就会因为不够聚焦,而变得低效。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书中只有信息,没有知识。
确实如此,只有当你在亲身的实践中检验知识的边界,确定它能够辅助你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它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也就意味着,它要和你过去的经历,或者是未来你要怎样在实践中运用。
能和「自身」发生关系,这个时候它才不是信息,而是会成为你的知识。
所以读书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学习渠道”,它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当然,这句话只适用于一些非虚构类的实用性书籍。
文学类或者唐诗宋词等类型不适用这句话,因为这类书就是为了读而读,就是为了享受在书籍所营造的这个精神世界里面。
《认知觉醒》里说:“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白读。”
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保持觉察,寻找能够触动你的点,少即是多,关键是要将它们及时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很多时候,读书就是在「理解概念」,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其实全书都在围绕「刻意练习」这一个概念做阐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读完一本书,能够掌握并运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大的收益。
并且好书读的多了你就会发现,在某一领域内,真正能和我们自洽且有效的概念其实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