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喜欢思考,喜欢内耗,喜欢自责,喜欢反省。
可能这些词语构成了我的语言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至于上学所学到的词汇,文章,都已经还给老师了。
所以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能够及时去回应别人,或者体谅,照顾别人的感受,脑子想的这些事情,也就原封不动的说出来。
曾经有国外的同事,以及国内的同事说我很冷漠,我却自己没有感觉,我觉得我认真工作,不说废话,难道不是好事?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别聊天,那我工作的时候,这样做,有什么问题?职场上搞人际关系,不是浪费时间吗?
直到我最近遇到一个比我还“刚”的同事,我终于感觉到不对了。
职场上大家除了用邮件做一些正式沟通,有一些问题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沟通完成的,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沟通成本,但是有的人偏偏不要,什么事情都要让你发邮件,把每一个小事都当成一件正式沟通来办,这样就搞得别人很烦,很累。那个被要求的人就会觉得对方是不是有病,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从那个同事身上,我看到了认真,谨小慎微,但是我也看到了不通透,死板,很辛苦。我不能确定他的未来发展是否会很顺利,我能确定的是,他的上级经理,老板们说话风格则更为圆通,也就是大家所谓的高情商。
为啥高情商的人,在职场上发展很顺利,因为人缘好啊,从来不得罪人,把每个人哄得开开心心的,还把事办了,得人心,干啥都顺利。
而那些不重视人际关系,语言匮乏,每天脑子里只有工作的这些一亩三分地的人,那是天选的牛马啊。你想象一下,当农田里的牛马会说话,那它肯定比那些不说话闷头干活的老黄牛更有价值。别人跟你说话,别人说一堆,你一句话说不出来,在老板心目中,你也就只配干活了。
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前十年,自己就是那个不会说话只会干活的牛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缓慢。
实际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人打交道,一起用最省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为什么要有规则和制度?那是为了保障,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就照章办就好了,省去每次要重新决策和思考的时间,维持合理性的公平。但是总有问题是不在规则制度中的,那就特殊处理。所以,规则和制度,覆盖80%的情况,20%则要灵活。
和别人打交道也一样,话不说死,80%谈正事,20%扯闲篇,不知不觉培养感情牌,在职场上少点沟通阻力,工作才更高效。明明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发邮件,就上升高度了,浪费人力物力,何苦呢。
但是这些道理我以前是不理解的,就闷头干活,从来也不拓展自己的语言体系,那不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吗?
我倒不是说要重视别人的反馈,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感受说话,未必就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别人也很难做到客观啊,可是当你给对方留下这种印象,那么今后你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路障。
以前的我,会觉得做人要正直,不能谄媚别人。这个又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好好沟通,好好说话,跟谄媚有什么关系,正直不阿的人难道都是不会说话的人?会说话的人就不正直了吗?不知道这种偏见是从哪里来的,但是谁不期望别人说好听的呢?别人骂你你会不会跳脚?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只不过是给自己语言的匮乏找一个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