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初中 马宗国
“这种教学评的一致性研究和我们的课程标准校本化研究是相通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借鉴。”“我们的目标的解析部分是不是看起来更加简洁?”在热烈的讨论中,蒋绚绚老师这样说。这是在青州返回寿光的车上,东城初中的历史备课组在进行集体研讨。
4月12日13日潍坊市教科院在昌乐外国语学校和青州北关初中,分别举行了语文和历史“教学评的一致性”研讨活动,我们东城初中共派出13位老师进行听课学习。
东城初中正在进行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研究,这个研讨活动引起了我的兴趣。12日上午我先参加了昌乐语文培训,中午12:00我又驱车赶到青州,在青州北关初中,我和六位骨干教师一起参加了历史课的教材培训和听评课活动。
12日晚上,对“教学评的一致性”的思考我写了1000字的反思,对我们的目标解读,“双学目标”和“随学对标”的思路,我们的课程目标三分解“课程目标、学习目标、达成标志”的模式进行了梳理。
13日中午11:00会议结束,在返回寿光的车辆上,我们7位老师进行了即兴研讨。
抛砖引玉,每位老师从微信上打开《简书》,对着我的文章,我分享了我的想法:
从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角度,我们对目标是不是可以这样探索:一是“两学目标”:学习新课之前读学习目标,先形成模糊的目标意识,对目标内容进行粗略感知。课堂总结阶段,增加一个环节,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或者进行思维导图构建,或者对照目标结合学习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可以首尾呼应,更加强化学习目标的导向性。二是“随时对标”:学习目标应该需要专门拿出一段时间,甚至在学习之前对照目标进行一次讨论,先把目标弄清楚,解决我们要到那里去的问题。我甚至在考虑,我们可不可以完成一个环节,对照一下目标,因为目标和活动是一致的,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是小阶梯,高密度,不断对标。
从防止目标分解过于繁琐,预防学生产生认知障碍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探索:我总感觉,如果学习目标表述太繁琐,信息量过大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恐惧。当然,这很难避免,因为按照教学评的一致性目标的确立,目标表述至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三部分,加上了解、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的模糊性,这样表述出来就是一个结构相当复杂的长句,对学生接受度有影响。 如果目标的解析分为三部分:一是课程标准描述,二是学习目标表述,三是达成目标的标志。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节课目标可以这样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二)学习目标: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内容、重要意义。2.列表归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保障措施。 3.认同国家民族政策,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三)达成标志: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研读材料,完成合作探究(一)。目标2: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完成合作研究(二)。目标3:完成合作探究(三),能写出一篇200字左右小论文,得到同伴认可。如果这样设计,学生在“双学目标”第一次学习目标时,只需要学习(二),在总结反思阶段可以对照(三),在分任务“对标学习”中,可以对照小目标和相应达成方式学习。
随意宽松的教研氛围,每位老师都沉浸在对课堂的咂摸中,交谈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PPT课题宋代经济的发展如果使用瘦金体书写,可以用宋徽宗赵佶导入。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位明君,但是宋朝经济、科技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个高峰,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也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研究宋朝的经济发展,绕不开宋徽宗。”
“既然用《清明上河图》进行导入,为什么不把图画三段和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汴京郊野春光——农业,繁忙的汴河码头——手工业,热闹的市区街道——商业贸易。”
“我感觉应该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作者都熟悉,但是在清明时节,这条汴河上的故事有很多。”
“我在上课导入使用的是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效果很不错啊!”
“如果能够挖掘一下上河图中的故事就更好了,比如郊野的农业,汴河码头的船只——造船业,街道上的商号——交子等等。”
司机师傅王永超忍不住插言:“历史这么难吗?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是让我们背一背?你们研究得这么深?”“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深透研究,让孩子们的学习降低难度。”备课组长杨雯婷这样回答,“我们回去按照我们的思路自己重新设计一下课堂,教研会上我们再研究吧。”
车辆,已经缓缓驶入东城学校,此时中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