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这些重要举措论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以及通过改革和创新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面对全球竞争新格局,区域竞争新态势,现代化建设新要求,探寻人才密码,解锁高质量发展密钥成为国家和地区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秋风悄然而至,人才密码就藏于秋意的三个密钥当中,在秋虫的低鸣和秋风的轻抚中待人探寻。
以“明”为钥,解码精准引才加速度,构建招才聚才“强磁场”。秋光旖旎,明净阔朗的天空是秋天的独有标志,湛蓝的天幕将视野无限扩大,夏日的闷热和曝晒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舒爽的秋风与和煦的阳光。明朗的天气让人心旷神怡,明晰的政策和明确人才需求也能让人才更加舒心畅意。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一方面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健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广大人才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脱颖而出。破除束缚人才发展制度机制“藩篱”,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需做好人才需求摸查的“必做题”,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多样化的引才方式,实现与人才的双向互动。通过深入开展人才引进活动,面向社会公开选才引才,面向院校“订单式”引才,面向项目“团队化”引才,强化与企业、行业平台、高校的沟通合作。以明晰的、富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浚通人才的“源头活水”。
以“圆”为钥,解密用心留才强保障,打造尊才爱才“优生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仰望星空,一轮圆月总能牵扯出思乡的惆怅,这种对家的眷恋又尤在中秋最烈。在秋风与圆月的邂逅时分,对团圆的渴望,想团聚的心愿,望圆满的祈盼也达到了顶峰,无论是中秋传统月饼,还是过节常备的葡萄、柚子等应节水果的形状都蕴含着“圆”的美好寓意。其实人才的安心安业也不外乎一个“圆”字,一方面是“团圆”,希望家人就在身旁,有着安稳的居所,幸福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圆满”,期盼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而这两点,均需我们在人才服务上发力,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在事业上,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对新引进人才项目做好“人才招引、政策解释、项目落地、政策兑现”的全流程服务,统筹整合各单位部门、金融、法律、行业协会等资源提供“集成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事项申报、业务受理、进度跟踪等“一站式”精准服务。在生活上,聚焦人才服务全要素保障,持续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尤其关注解决好引进人才“安家”的现实问题,在人才户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公寓住房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多举办人才沙龙等交流活动,帮助人才拓宽本地“朋友圈”,激荡归属的情感召引。栽树扎根,留人留心,家庭的团圆是事业成就圆满的最好助力,服务的便捷周到也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以“收”为钥,解锁系统育才新篇章,培植育才储才“厚沃土”。金秋九月,瓜果飘香,秋天是被金黄色调温柔包裹的季节,也是洋溢农民欢声笑颜的季节,农民们也迎来了丰收的专属节日。农民的成就感来自于土地,来自于满载的稻谷果实,对于丰收的追求似乎是我们刻在基因里的传统,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价值感的满足。我们从小希望收获知识,长大后同样在追求技能、经验上的提升,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渴望在职业成就上继续发展。这启示我们不仅要搭建好人才干事创业的“大舞台”,让人才有事业成就的“用武之地”,还要注重人才的提升需求。一方面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如广泛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班等项目。同时探索运用“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1+N合作模式,多渠道、多部门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广拓培训渠道,引导鼓励乡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多渠道参加专业培训,着力提升各类人才综合素质,为高质量发展壮大和储备更多本土人才力量。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拿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决心和恒心,培植好育才储才的厚沃土,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尝到源源不断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