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非暴力沟通》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在现今社会,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我们的言语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了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就成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有哪些表现呢?
一,道德评判。我们往往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比如:如果女朋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自己想多得到一些体贴,那她就“冷漠的像块木头”。如果同事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那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学习爱的语言、正面的语言。我们给孩子负面的词汇越多,他的负能量就会越多。我们应该把:“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这种评判的表达方式改为“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二,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你真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吧。比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孩子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会格外的注意街上行人的穿着并跟她们作比较,情绪由此愉快或沮丧甚至暗自懊悔:怎么就没买她那种流行的款式呢?孩子今天拿着89分的试卷回家,妈妈会跟同班分数高的同学去作比较而感到烦恼:怎么连90分也上不了?约定好的玩具这次没有了。这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导致下次考地更糟。因此,比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三,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人们对出现的错误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是有原因的——用这种“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有一个愤怒的妈妈在抱怨完“这10年来,我每天下班回家都累得像一条狗但是却不得不做饭”后开始不做饭了,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得到解脱似的说:“点外卖其实挺好,我们终于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不用听牢骚了”。老师无奈的说:“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学区的政策”。我们来换一种不回避责任的说法是:“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
四,强人所难。作为父母,老师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和命令。我们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要知道我们是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的。在工作中很多老板会要求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要加班或参加应酬,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应辞退或至少扣除奖金分红等。所以我们认为“别人应当受到惩罚”这也是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这一章阐述了由于以上4种异化的沟通方式而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使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多同情和理解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鼓励自己每天做得更好一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