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迭代,不是一般的快。
如果你发现你父母的朋友圈,开启了三天可见模式,你第一反应?
最近,看朋友圈好友动态,点开几位星级朋友的头像却发现,他们要么开启了三天可见,要么就是最后一条状态停留在一个月前,肿么了?
不玩微信前,我们了解谁,需要一段时间,即便是有的人朝夕相处,也很难了解,交不透。如今有了微信,想了解谁就相对简单了。
父母想知道在外地的儿女动态幸不幸福,不用天天打电话,看看他们在朋友圈晒旅游美食照就差不多;
丈母娘想了解未来女婿的长相、气质、见识,是否靠谱,看朋友圈就知道大概一二;
老板想了解公司某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否斗志满满,看看朋友圈,如果发牢骚,嗯,不考虑;
老师想知道在身在外地的学生混的好不好,看看朋友圈,如果他又晒去日本公务照,还行。
微信朋友圈成了解一个人最便捷的渠道。
朋友圈就是你,是你的公众人格,看朋友圈收获你信息的同时,评估你的价值。
所以,明白这一点现在朋友圈发什么就变的谨慎,朋友圈状态永远是工作时候的斗志满满,休息的时候珍惜时光。
不在朋友圈说自己不好的事,哪怕是自嘲,憋着。不在朋友圈发负能量,更不发含含糊糊、指桑骂槐的内容以免有人对号入座,造成群伤。
朋友圈状态永远是三条:我挺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这人很有趣,不低俗。
但你会不会觉得这是精心包装的朋友圈,雕琢修饰,如同带着面具,假,累。
如今 不少人有多个微信,一人分饰演两角,比如我一朋友,同时有两个微信号,主号面向同事、客户、亲朋、展示积极向上的一面,头像西装革履温暖阳光,内容一水正能量。
而副号,就是小号却是另一番形象,肆无忌惮,别有洞天,头像是一外国摇滚明星,如果你和他不熟,你对他什么印象完全取决于他把你放在哪个号,活得如此分裂还游刃有余也算一种本事。
如今很多人崇尚的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做真人过真生活。朋友的一人分饰演两角做不到,因此开启三天可见新功能,展现全新的自我,把过去的内容封印起来,不想被人窥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以前那些荒唐的过去,因此这般。还累,不上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有人进有人出。
今天,你说微信用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近日,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在北京发布了《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报告中显示,微信覆盖率继续增长,虽然年轻开始退场了,覆盖率由94.1%下降至86.6%,但他们的爸妈,中老年人开始进场, 把微信当成主场。
互联网的迭代,不是一般的快!
越来越多的“50后”、“60后”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主力军。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与此同时,也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
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这不科学)。
微信官方账号“谣言过滤器”整理出了 2017 年十大朋友圈谣言。其中,“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高居榜首。入选谣言还包括:“表情包(Emoji)是日本人发明的,使用要付款”;
“某地出现四个假和尚入室偷肾”;“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袋做的”; “ “小孩溺水不超过一小时,通过倒背跑步的方法可救活”等。
这些谣言虽经多次被辟谣,但一些中老年人仍旧是它们的拥趸,频繁转发,仿佛生活里处处充满着危机,社交媒体上也处处可见年轻人对中老年人朋友圈轻信谣言的斥责和鄙夷。但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一个显然漏洞百出的谣言能在爸妈的朋友圈广泛流传?为什么?
明明阅历丰富,难道分辨事实的能力比我们还差?有些还是教授,高级知识分子,难道他们不知道朋友圈不仅是朋友圈,它就是你,是你的公众人格,看朋友圈收获你信息的同时,评估你的价值?
而调查显示,爸妈爱转发这些朋友圈,多半是因为精神空虚……,是不是扯了,精神空虚信佛啊,转发就不空虚?
有人解释,我不怎么看微信说的是不是真的,毕竟对自己、对家人的身体有好处。我发这些,都是为了家人的身体着想。这个理由可以赞,毕竟现在假的太多,条件反射,不得不防。
如果有一天,你父母朋友圈,开启了三天可见,你第一时间看到会如何反应?是觉得赶时髦一笑而过还是马上留言或语音文原因发生了什么?
他们的开启理由绝不会因好玩,是想让你主动找他说说话,开启三天可见不过是刷“存在感”, 是父母爱的‘小心机’而已,开启的背后是儿女忧虑,身为父母,不会主动开启这一模式。
除非,你拉黑了,要不就是微信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