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大雨,车站,黑夜
结束:阳光,小巷,晴天
从开始到结束,从黑夜到光明,从压抑到明朗
这是主人公周泽农用命换来的转变,这是属于他的悲剧故事
悲剧电影,有多数毫不意外的从雨开始,雨对悲剧色彩的渲染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到我走出影院,心里依然有种湿漉漉的感觉,潮气的感觉,电影的悲剧就揉碎在这潮气中,然后慢慢长出藤蔓,再回味故事,心下一紧,看过的片子里,有相当一些给我留下过这样的感觉,诸如《杀人回忆》。
《南方车站》的雨来的也很猛烈,只不过是另一种悲剧性。
从几个印象较深的片段说起,首先是片尾周泽农之死,原以为死会是他的解脱,跑了那么久,心惊胆战了那么久,可到死的那一刻,确切说是吃面的那一刻,我意识到他即将到来的死亡,却突然不愿意接受了,不知道周泽农是否也在那时蓦然感到了人类求生的本能,开枪是为了让举报更成立,或许也是他自己最后的挣扎,在池塘岸边,伸出的手最终还是无力的垂下,但举起的那一刻的张力隔着荧幕也能让人深深震颤。
刘爱爱之前不久问他:“你就没想过跑吗?”
“能跑到哪里去。”
他的回答是:不知道能“跑到哪里去”,是看到了命定的结果,选择了顺从,逃亡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孤独之路,而落网能让妻儿得到一笔赏金,周泽农知道,他死去的意义大过于生
从他开枪误杀警察开始,他的人生就失去了体验的权利,无形的压力时刻跟随着他,逼得他无法喘息,到了最后吃面的时候,食之无味本也无所谓,但刘爱爱为他添上了辣椒和醋,也唤醒了一点他作为人本身的感官体验
活着真好啊,不是吗
再说另一个桥段,周泽农逃到废弃房子里,为自己包扎好伤口,看着墙上的各种告示,精神开始变得恍惚燥郁,画面快速的切换,闪回,声音杂乱无章,不绝于耳。这里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说拍的让人有些“气恼”,但“气恼”是因为那种燥郁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感染到了我们,在那一刻我们窥见了周泽农的内心世界,一个逃犯的内心世界,他的人在逃,心却逃不了,被禁锢在压力之中,苦苦煎熬,大街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一个声响,都几乎要了命
还记得片中几次爆米花机的爆炸响动吗,高度紧张下的冲击,会被放大数倍。常人亦受干扰,更何况杀了人的周泽农,再悦耳的声音,都会杀死他的神经
那样的场景中,我总会觉得,开上一枪,就可以终止这一切,周泽农举起了枪,(开枪吧,放过自己吧),他大概在当时决定好了死亡,只不过要在心愿完成后。
影子,同样让人记忆尤深的还有片中大篇幅出现的影子,无论是猫眼猫耳兄弟和周泽农在楼道间的对峙,还是刘爱爱躲避周泽农跑进大棚子时映在棚布上的影子,影子传达情绪的效果在这些时候都大过了本体
一方面,悬疑感更足,让对峙戏码更为吸睛,上演的是实实在在的“暗斗”,比“明争”来的刺激。
另一方面,影子象征了人物处境,部分情况下代表着弱势一方,举一些例子,猫眼(还是猫耳记不清了)在拼火中即将被周泽农击毙前的出现方式是影子,后续不用再做交代,先暴露的人必死无疑。还有一个场景是周泽农逃跑,但画面只给了墙上的影子,人越跑越远,影子却越来越大,指代在光明之下,囚徒始终无法逃脱的困境,一切皆是徒劳。此外刘爱爱在被迫背叛周泽农后二人再度相遇时,刘爱爱躲进棚子,也出现了影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传达出了她的恐惧和焦虑。
影子的表现手法我都蛮爱,在此题材的影片中着实适用
附带说点个人主观情感下不太喜欢的东西——对于杨淑俊这个角色,可能是对她还没有理解的很透彻,但就最初的观感来看,我觉得这个人物对于周泽农的情感淡薄了些。
从始至终这个人都是孤独的,逼迫他走上偷盗之路的原因不得而知,但他不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有麻木,有狠毒,也有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和爱,违法犯罪不值得被原谅,但爱总值得被亲近的人懂一点。
好在最后杨淑俊拿到了赏金,也算实现了周泽农的心愿吧,但愿她的心里,会感念自己曾经的丈夫
周泽农活着的时候一文不值
周泽农的死值了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