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伦的杖
学校要求,学生不得带零食入校。不知是不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此类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夏天到了,气温上升,零食发霉变质很容易,班里人数不少,学生习惯很重要,学生的健康更不容忽视。于是我下了禁令,任何同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带零食来学校,一经发现,扣所在小组两分,还要在班上做检讨。
每周二卫生大检查,班里的垃圾桶里有零食包装袋,检查员机敏地观察到了。顶风作案,我的愤怒已经到达了极点。
这一天,有同学来办公室反映情况:小W同学带饮品。我的怒火腾地一声冒了起来:“让他做准备,班里检讨!”
语文课,我一直挺在意我进教室那一刹那的心情,只是那次我连如何走上讲台的都忘记了,大概是情绪冲昏了头。
我大吼:“小W同学上台检讨!”孩子说话时带着紧张,明显地照平时磕绊许多:“老……老师,这是中午我妈给我买的!剩下一点我就带过来了……带过……来了……”他的脸涨得通红,看得出来急于为自己辩解。可是,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带零食就是不能带,说出大天去也没戏。
他最终还是站上讲台,言语简单,火气极盛。教室里鸦雀无声,这种全班检讨我很少组织,孩子们看到这阵仗多少也是怕了。小w回到自己的位子,在坐下的同时,双手重重砸在桌子上。全班同学的目光刷——地聚集在他身上,他很聪明,情绪之中尚存理智,愤怒的眼神开始变得怯生生。当然,我批评他了,毫不留情。
下了课,我一身轻松地走出教室,没有一丝不快,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这算是一个案例了,我好奇地把它记录下来。此后,我隔三差五会在课堂上用幽默的方式勾起这段往事,同学们哈哈大笑,包括当事人。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我相信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
这批孩子是我从小带起来的,小w同学好动,但在我面前从不敢有“二心”,此事一发生,我的心里多了一层思考。
从五六年级开始,很多孩子就有了“青春期”的迹象,许多孩子人高马大,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个别女老师就怕带高年级,精致的小身段在高年级学生面前感觉“亚历山大”,她们宁可从一年级开始再来一个小循环,久而久之,低年级“专业户”应运而生。
其实,就像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一样,孩子的身心发展总要经历这一阶段,与其逃避不如坦然面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而已。
《白鹿原》里,从黑娃挡住鹿三落下来的手的那一刻,鹿三大概就明白了,孩子长大了。只是父亲依然守着祖上的规矩,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
我相信,这在学校里决非个案,它是一种现象,也是老师的功课。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控制一个学生,那么师生矛盾总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传统教育的改变究竟会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不得而知,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改变的理由。
这两年,仗义执言的袁立可谓自带流量,头条上经常看到她的消息。那天,她在头条上讲,获赠“亚伦的杖”一根。评论区特别热闹,很有意思。这是《圣经》中提到一个神迹,枯木发芽。出于职业敏感,古往今来老师手中也有戒尺啊,想想多美妙,如果戒尺发芽了,是不是和“铸剑为犁”如出一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