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心理学家而言,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每时每刻,我们的内心活动和由此而作出的行为和发出的言语,都被我们所在的外界环境所影响。
对于不同的人,即使同一个环境的微小差异都能够使两人的反应差非常多。
所以研究者在对基本归因做了详细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当人们在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在归因时低估环境因素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Lee)称作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比如,在受试者读到一篇支持或者反对某个人的演讲时,他们通常会将评论的立场归结于演讲者本人的态度,即使作者本身的立场是事先设计好的。但是忽略了演讲现场环境的影响。
但实际生活中,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某个人具体行为,但是我们还是很难将他/她的行为和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分析。我们通常还是会认为她/他的行为就是其内在特征的反映。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视角和情景意识会影响我们对归因的判断。
现在我们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存在着一种“偏见”:我们通常容易忽略情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为什么会低估环境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不会低估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影响?
这时候就需要指出,我们通常在观察他人行为和自己亲自操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我们的解释也会不同。当我们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支配;而当我们在观察者视角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环境会变的相对模糊。
*文化差异也同样会影响我们对归因的判断。
比如在希望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人就会更关注个体的行为,而不是与身边人的关系。
“gete caught the Tom sleeve his on ”
接受东亚文化的孩子对于对以上单词组成的句子可能时“The gate caught Tom on his sleeve”(那扇门夹住了汤姆的袖子)
而美国老师可能认为他是错的,她/他认为的正确语序应该是:
“Tom caught his sleeve on the gate”(汤姆的袖子被门夹住了)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归因错误呢?
首先,解释人类是如何思考自己与他人。
其次,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被责备,人们更愿意承认“失败”、残疾和不幸是现实环境导致的结果。
最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也意识不到更多了解这些偏见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理论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
归因理论包括我们怎样解释行为。而错误的归因是将某一行为的发生归因为错误的影响因素,这种错误的归因是性骚扰产生的重要原因,因为那些有权利的人容易将他人善意的行为理解为性暗示。
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够作出合理的归因,但是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却经常犯归因错误。因为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的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现实和影响,即使它们非常显著。我们通常犯这种错误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观察他人行为时,被观察的人是我们注意力的中心,环境却相对不可见;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行为时,由于我们需要对环境作出应对,所以注意力是在环境上的,此时环境就变的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