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天以前,林世儒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落跨轉腰澤山咸》,里面提到:
意外的收穫是透過咸卦,連太極拳的落跨、開跨、轉腰等許多人練好幾年都說不清楚,練不出來的動作,也一下子迎刃而解。只要跟著易理做動作,身體就能自然的落胯、開胯、轉腰。
我顿时颇为好奇,前后连忙问林老师具体怎么解,但没收到回复。自己去查了咸卦的卦词,却还是不明就里,只好把这念头放下。过了几天,林老师又写了一篇文章《咸:止而悅的 Running Seagull》,发给我看。
有了这篇文章,再细品这句爻辞: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顿时有了感觉。首先,太极中要做到的就是这句提纲挈领的话:「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结合到最近在步法练习中的感悟,就是脚下踩稳,上身一定要放松,从颈到腰都要松。然后,再是肩、胯相合,承接到脚下、乃至大地的力量。
记得就在前几天,大宝看我走矮步时,特地告诉我:
别皱着眉头,放松下来。上身,尤其是腰,试试找到坐在高凳子上放松的那种感觉。
我便仔细回忆自己在坐着的时候,腰背的感觉。很遗憾,也许是因为常年伏案趴在键盘前的原因,竟然记忆中,没有任何一个坐着的角度,腰背是放松舒适的。反正就觉得,怎么坐腰背都是紧张的。那怎么办呢?
我忽然想起,在正坐(跪坐🧎♂️)的时候,自己的腰是相对最舒服的,就以此感觉为锚点吧。于是,在接下来的矮步练习中,会尝试着有意识的放松,去找腰部、背部、颈部这种和正坐时类似的感觉。五十步、或者一百步下来,总有那么一两次找到吧。大宝嘱我不用着急,就这样,能有一次,就有两次,能有两次就会有更多次。最终,就会稳定地守住这种感觉。
然而,在练到这一步放松上身之前,大宝一直在让我专心做到的是:
- 踏出去脚要踩稳。
- 膝盖绝对不可以晃动,最好连上下的起伏也不要有,就沉住劲走。
- 转胯要到位。为什么说是转胯而不是转腰,其实是因为肩与胯方向要一致,这时脊柱本身是没有扭转的。
- 移动时,动脚掌不动脚跟。
回忆起这个过程,再看咸卦的爻辞,竟然果真与之对应: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师傅一直强调脚下的劲要踩在脚的大拇指上,而足尖要与膝盖一个方向。更重要的是,足尖要与眼神的方向相合,也就是接下来的行动与进攻方向相合。所以,每一个移动,首先动的就是脚的大拇指。而一旦到位,则切不可再乱动。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其次,就是膝盖绝对不能乱晃。这是一开始练拳时最最需要留心的事情。不动则吉,就算动也只能顺着关节方向弯曲。多少人练太极拳伤膝盖,就伤在这膝盖乱动上了。而我也一样,总是感觉到疼痛了,才发现刚刚有好一阵子膝盖没稳住,注意稳定下来,疼痛感很快就消失了。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这股,或者说大腿关节——胯,就是力量转换的关键点。矮步是太极拳基本的步法练习,仆步靠、马步棚之后,脚下是看似简单的一个马步到弓步的转换,对应到手上,却是捋、挤、按的一连串动作。正是所谓接、化、发这三部曲中,上承接,下承发的中间那一「化」。手上要「舍己从人」,但自己人却仍然要「立身中正」。肩随着对手转动,脊柱需要如门轴一般灵活转动却不晃动。和肩始终保持一个方向,随着对方动的关节,就是胯了。胯转不转得开,真的是需要慢慢练的。胯能随着灵活转开,力量就成为一个整体。胯不肯转,自然膝盖就会去做代偿运动,既丢掉了脚下从大地传来的支撑之力,也伤了膝关节。膝盖能在之前留心不乱动,自然就练到了胯,日久自有功夫。
林老师在文章里说,咸卦的六爻,对应到人体6个大关节的运动关键。可惜根据我最近练拳的体会,还是只能体会其三而已。希望将来能有机会能再向林老师详细讨教。
但「咸」这个字本身的意向,却真真和练太极的许多要领颇为相通。
庄子说:
周、遍、咸(11)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爻辞上说:
咸,感也。......
整个练习太极拳的旅程,不就是从自己开始,一点一点对自己身体有感觉,对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有感觉,然后再在推手对抗中,去感受、体会并利用对方的身体、力量和动作吗。这也就是所谓从懂劲到听劲的过程。至于再推而广之,见天地,见众生,应该已经是在拳理之外的境界了,遥望一下,心向往之!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