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每逢毕业季,都有毕业的师哥师姐在校园的主路上,处理毕业带不走的日用品、书籍等,上课来回的路上,大家都免不了驻足挑选。就是在那个时候宿舍里突然多了几本刘墉的处世散文集。大家在闲暇时经常传阅着翻看。刘墉的书短小、一篇经常也就千把字,闲适、都是生活中自己的小感悟,很有代入感,有一种悠悠的娓娓道来的感觉,好像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天,特别适合大学时代饭后课前读上那么一两篇。
时至今日,十几年过去了,也隐约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辩证的哲理、处世的哲学。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的良善,而忘记他也有人性的弱点。更不可由于他一时的卑劣,而否定他可爱的一面。”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人都要面子,你的礼物再实用,如果不把面子做足,只怕收到的是反效果。”
“当你种出最丰硕,甚至远超过果园主人以前种出的果实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是谁让你进来,又是谁给你了这块地,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忘本。”
伴随刘墉先生,我们还在书中认识了他坚强能干的老母亲,贤淑美丽的太太,叛逆耀眼的儿子,可爱软萌的小女儿。似乎刘墉一家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整个大学时代。
之后工作、结婚、生子,以及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好像真的再也没有过这种悠悠读“无用”书的闲适。刘墉一家也埋在我的青春记忆里。
前几天,突然我在十点课堂里看到刘墉书中叛逆的儿子开课了《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当时特别激动,觉得像碰到了老友一样。
当时我的感叹就是虎父无犬子啊。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高才生,台湾电子音乐教父,专栏作家,知识付费创意达人,而且在2015年北京台主办的大型语言类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中夺得总冠军,简直是开挂的人生啊,而且一儿一女家庭幸福。
这样耀眼的履历和父亲书中的“叛逆”与“混蛋”简直判若两人,美国长大的刘轩竟然夺得了中文演说冠军,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刘墉的教诲。
记得刘墉在书中说,为了让儿子在美国学好中文、学好传统文化,他亲自教他读书、识字、演讲;儿子青春期,经常因事辩论的面红耳赤,有时说不过气不过,就钻进书房写下来,就写成了三本书《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
最近找来这三本书,重新翻开了,一字一句不是训斥,没有抱怨,多的是提醒、担忧,是一个父亲的经验、教训、现身说法。一个小思想,一个小举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被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一记录下来,写进文章,掰开了揉碎了和刘轩沟通。有这样的父亲,我想说儿子如何不成功。父亲的陪伴就是儿子事业的高度。
我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一个家庭应有的幸福的样子,和家庭代际之间的传承、耳濡目染的影响以及精心呵护教导的华人家教的典范。
如今,父子两从纸媒时代走出来,走进网络课堂,开了公号,活生生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他们的公号是这样子的:
每天晚上父子的更新时间前后脚不差几分钟,虽然一个在台湾,一个在美国,公号设计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不让人羡慕的一对父子,真是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让我们看到了最美好的亲子关系,衷心地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