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站出来,有大小两条路可以通往公司。我特别喜欢走那条小道,因为小道上会有一些早点铺,散发着城市清晨的生活气息,也为早起的人们提供了一些便利。
我每次经过,都十分享受弥漫在巷子里的包子、油条、煎饼的香味,也会顺便解决一天的早餐,让我的胃在这里恢复活力。
在这里,有一对老夫妻的煎饼摊最受欢迎。摊子前,长长的队伍中有白领、附近居民、打工者,当然也有上学的学生。我很喜爱她家的煎饼,为了这一口,也没少花时间排队。后来,特意为此把出门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避开排队高峰。这个方法还挺奏效,于是我自然成了这个煎饼摊的常客。这对老夫妻看上去有七十岁上下年纪,头发几乎全白,背微驼,但他们动作麻利,又似乎不像这个年纪。
自从我提早上班后,基本每天都会来老夫妻这里买煎饼,也因此多了和她们接触的机会。
老阿姨负责摊饼,老伯伯负责收钱和管理排队秩序,还时不时帮着老阿姨补足配料。两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倒面液,打鸡蛋,刮面皮,撒葱花,抹面酱,裹煎饼,老阿姨的动作一气呵成,像表演杂技一般,只要两三分钟的时间,就能将一个香气扑鼻的煎饼,递到了客人手里。
阿姨热情随和,一边摊饼一边也会和客人闲聊几句。从阿姨口中,我才知道她们早上三四点就要起来准备面浆、香菜、葱花等食材。我想着,他们这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但同时,我也很欣赏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老伯则在一旁收钱找钱,并一一记住每个人的配料要求,哪个要油条不要脆饼的,哪个要两个鸡蛋的,哪个不要香菜辣椒的……我好像从没见他记错过。
老伯寡言少语,但看到某些赶时间的人想插队时,他就会委婉的出面制止,即使是四邻五舍,也会一视同仁。老夫妻不会操作电子支付,所以,要是偶尔遇到没带现金的客人,老伯就会让他们下次过来再付。当然,我也曾有过“赊账”的经历。
在排队间隙,看着这对搭档的默契配合,看着人们拿着煎饼开心地离去,我也在这葱香四溢的空气中,再次感受到了平凡生活的美好气息,也常常因阿姨记得我多辣多葱多香菜的口味而感动。
因某些原因,后来我改成了在家做早餐,有段时间几乎没再去光顾老夫妻的煎饼摊,但我每天还是会经过这条小道,总能看到他们不慌不忙劳作的样子,这让我体会着平淡生活中的一点温暖和祥和。
后来的特殊时期,我一直在线上办公,待恢复正常上班后,就特别想念老夫妻的煎饼。
上班第一天,我兴冲冲地赶去,却只发现那辆老旧却熟悉的餐车,孤独地停在巷子口。起初以为或许他们只是休息几天,但数周过去了,每次经过看到的仍是一辆空车,我的心里不免生出疑问:“他们不做了吗?他们去了别的地方?他们还好吗?”
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不知为何,那两个熟悉的身影依然没有出现。我的生活依然如往常一样,还是走着这条同样的小巷,还是会习惯性地去瞄一眼那个摊铺,天天如此。只是,我的心里总是有着那么一点点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