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山
来源 | 斜杠文山(ID :wshanshiwo)
自内容付费火爆以来,各种各样的推广课层出不穷。
“我,二胎妈妈,月入2万+”
“半年从0收入到月入10000+,曾 困顿的做对了什么?”
“如何通过写作,月入三千”;
“在中国,英语好能给你涨多少工资”
“十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要学编程”
我跟你一样,想成长,想变强,想赚钱。
好,买。
主讲人戳中痛点,瞬间感动得稀里哗啦,甩红包,撒花花,摁着手机一通操作,心想这次“老纸”一定要努力;
请来的嘉宾提出一个颠覆常识的认知,马上心潮澎湃,送玫瑰,砸红包,感叹相见恨晚。
吭哧吭哧,几十天过去了。
热度和喧嚣散去,寂寞与孤苦围来。
卧槽,怎么特么感觉没啥变化。
月入一万呢?认知升级呢?超级个体呢?
怎么不会的还是不会。
有人曾跟我抱怨,讲的每个点我确实都做了笔记,每个作业确实都有练习,每次都觉得学到了很多,但就是没效果。
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陷阱,即得到某次认知上的刷新就会觉得很爽。
一时刷新,一时爽,一直刷新,一直爽。
我称这种现象叫过认知瘾。
爽完就完事,根本就没有把新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甚至有人还会莫名的有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懂了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事实上,你真的学到了么?你实践了么?你的知识内化了么?
没有。
所以很多人买了那么多课,该会的还是不会。
无论学任何东西,最重要的其实都是知识内化,只有真正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前面付出的代价才有意义。
01
尊重规律
我认识一个学习高手。
从0启动,开始半年,副业收入超过主业;
从头开始学写作,一年成为高级写作助教;
从头开始学运营,一年成知名运营官。
他曾提出的学习的时候,要尊重规律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
1.尊重生物规律
这里的生物规律指的是:
合理饮食;睡眠充足;合理用脑;时常运动。
我们提倡尊重生物规律,是因为生物规律是保持生理状态最佳的密码。
我有个同学,在高中的时候特别拼,时而熬夜到两三点,早上又起得特别早,每天中午还从来不休息。
几乎每次我见到他都是在学习,但是他的考试分数并不理想。
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他白天上课的时候并不在状态,经常走神或者打瞌睡。
违背生物规律,作息紊乱,大脑没有一个相对充分的休息过程,是他的最大错误。
我们的大脑是个器官,它是有脾气的。
如果它休息不好,可能就会宕机或者不在状态,这样的情形根本就不适合学习,更别提效率。
2.尊重学习规律
学习规律指是学会使用套路。
什么是套路呢?其实就是方法论。
李笑来说,审美的人不需要方法论,但是创造美的人必须要有一套方法论。
使用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完成学习目标。
有人说,这是剽窃,不是原创。
对,是剽窃。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别人已经将模糊的经验,似是而非的直觉,提炼成确定性的技巧;已经把碎片化的思考,整理成系统性地框架;已经分析诸多案例,总结出行走的方向。
有现成的可以让人少走弯路的方法论,为什么不学?
从头研究,自创一套理论,花费数倍时间达到和别人一样水平的做法,很牛逼,很感人,但你肯定比不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对吧?
我提倡尊重生物规律,尊重学习规律。
为什么是尊重,而不是遵守?
重视程度不一样。
生活就像是一场马拉松。
只有尊重生物规律,才能走得远,走得快在这场竞赛中没那么重要。
只有尊重学习规律,才能走的轻松,走得感人在这场竞赛中同样没那么重要。
02
重新认识输入
输入很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懂。
1.人才是主体
很多人都都爱犯一个错误,不知不觉把输入的东西看得很“神圣”,最后被它牵着走。
得到里的老师何帆所说的“我注六经”,就是这种阅读模式。
更高效的是“我注六经”,即所有的书和资料都是为人服务的,不能被书牵着鼻子走,成为书的奴隶。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明确目标后再去搜索信息。
这样搜索速度更快,输入效率更高,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找需要的的知识。
2.输入方式多样化
输入的方式局限于上课和阅读么?肯定不是。
交流和观察也是很好的输入方式。
公众号大V粥左罗,分成想过一个他的经历。
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去登山野营,一起随行的还有一个他之前从未见过的律师朋友。
他一路上就跟这个律师聊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他发问,诸如:
这个行业需要考什么证书?通过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这个行业晋升的渠道是怎样的?一般人的天花板在哪?
专业能力是靠一个个案件积累起来的么?有没有其他别的好办法?
他说,通过这样的聊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律师这个行业,他平时很少接触到,很多律师的常识,可能是他的盲维。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持续思考
输入的过程不应该是轻松的,而是不舒适的。
因为这个过程中,应当持续思考,这是一件很累的事。
持续思考,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可以是思考如何把它讲给别人听懂,这是空间上的转移。
还可以是把得到的点和过去的经验或者案例进行关联,这是知识上的缝合,也是时间上的迁移。
比如,同样一个知识点:大脑喜欢视觉化信息。
公众号大V李叫兽缝合这个知识点,是通过iPod的广告词来关联的:
把一千首歌装进口袋。
伴随着持续思考的输入,一定会是高效,且收获最多的。
4.做好笔记
做笔记不是摘抄。
摘抄是练字,有思考的记录才是笔记。
输入时的笔记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随手式的记录,比如说看到一个很好的观点,把它记下来,看到一个很好的案例,把它记下来,有一点零星的感悟,也把它记下来。
第二个是系统性的记录,这往往是在最后总结整理的时候来做,让自己全面复盘一次,这也是输出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输入的效果。
你看,输入也是很讲究的,做好了输入,知识内化只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03
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输入是为了学习,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得到改变才是目的。
开头说的那些陷阱,那些坑,归根到底终究是实践得不到位。
我曾逼迫自己写下了一些行动方案:
规律作息,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起床后视当天的上班时间而定,或阅读四十分钟,或码字一个小时,再吃早饭;
晚上十二点睡觉,睡觉之前必须完成文章推送,并且留出半小时阅读,躺下后在脑子里过一遍当天的事,并把有灵感的地方记下来;
上完课后,两天以内写一篇文章作为总结和复盘;
无论课程长短,一定要花半小时,把内容讲给身边的人听。
知道某样东西,不是从知道的那一刻,而是行动的那一刻。
行动是知识内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前面的努力都在为这个环节做铺垫。
前几天,有一对公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是1.01的365次方等于37.8,和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再小的努力✖乘上时间都是很可观的。
前提是,要行动。
哪怕这行动只带来一点点进步,哪怕它前面有无穷的未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以上,共勉。
END
"点赞转发和打赏都是最好的支持"
来源:斜杠文山(ID :wshanshiwo)
作者:文山,一个死磕自己的9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于个人成长,有时荒腔走板的侃侃新闻,聊聊人生,不毒舌也不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