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即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这本书用很多日常随处可见的物品设计来举例说明,好的设计是帮助用户快速、正确、安全完成所需的任务。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了如何以人为本,做出更多方便高效、给用户带来快乐的优秀设计的产品。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一、知识可以存储于外界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知识不仅存储在人的头脑中,还存储于客观世界中。
作者提出好的设计是让用户一看就懂,无须学习,出现错误时能够自己排错,同时能够安全操作,尽可能防止错误的发生。
二、几条重要的设计原则
书里提出了几条重要的设计原则。
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就是,从这个物品的外观看来感觉这个东西是怎么用的。
反馈:操作对应的结果。就是用户进行了操作要有结果。
限制因素:防止出错,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在用户犯错之前,不给他犯错的机会。
预设用途:突出正确的操作方式。就是让用户一眼就能注意到正确的操作方法。
这几条设计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也完全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产品里,因为只有一个窗口,往往缺乏可视性,所以在app和网页的设计里要主要让用户明白自己跟产品之间有没有实现互动,想要做什么和做了什么有没有匹配,让用户能够明显看出来不同控件之间的关键差异。
三、如何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
一个好的概念模型,能够让我们预测操作行为的结果。反之,我们就要考死记硬背来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怎么才能够作出好的概念模型呢?
1.可视性
控制和被控制的东西之间要有能自然而然一看就懂。
一般来说这就要求一个控制器只负责一个功能,信息的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于理解。
用户的意图和操作步骤,操作结果一一对应,功能比控制器的数量少。
2.匹配原则
控制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符合自然逻辑。
每个控制器有适当的位置,一个控制器负责一个功能。
3.反馈原则
向用户提供信息,让用户知道某一个操作是不是已经完成。和操作产生了什么结果。
四、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在的产品设计中无论是互联网设计还是其他的设计。
往往有很多的功能,复杂的系统,如何在这种复杂中依旧找到一个好的概念模型来设计。如果可视化程度过高必然导致产品过于负责,如果过于简洁必然会产生同一控制器需要承担多个功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