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据竟比我们还了解自己?
我们已经从互联网时代踏入了数据时代,无论是保障我们安全的摄像头,还是给我们日常在互联网上冲浪留下的”痕迹“,都存着我们的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集合成了一个个数据库,从不同的方面描绘出我们的用户画像。企业用这些数据,加以算法进行复杂的计算,最终向我们推荐“猜你喜欢”。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刷到这些推 荐,内心会有【惊喜】,甚至还会感慨:为什么这么懂我!
这都基于海量的数据。
早在2013年,这个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这一年,电商们开始根据用户的收藏家、购物种类、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相似推荐等数据,为每一位消费者量身定制自己的购物清单,也叫”个性化推荐“。
到了2015年,这种“个性化推荐”第一次在双11中获得佳绩。使得平台的跳失率首次达到个位数,就是说用户能够通过访问更少的页面和更短的时间去获得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且通过这种个性化推荐,引导的人数和人均引导页面数都是前一年的2-3倍。
2016年的双11,个性化推荐已经趋于成熟,淘宝、天猫的各个活动会场和产品都使用了个性化的算法投放。
大数据对于余额宝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余额宝基于淘宝和支付宝的数据平台,及时把握申购、赎回变动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数据把握客户的行为规律。
这让余额宝大受欢迎,不到半年时间,规模就超过了1000亿,用户达到了近3000万。
不仅是阿里巴巴,在众多的科技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了大数据相关的技术,数据争夺战不断上演。
02 海量数据,杀熟之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在网络中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也在被各个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用。
数据的调用可以定位到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本是件好事,但是却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很多人在点外卖、订酒店、订机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手机或者是不同的用户,同样的订单却出现不一样的价格。并且这不是个例,许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
这种让人诟病的现象,被称为“大数据杀熟”。
此前出现过滴滴的打车价格在不同的设备和用户身上并不相同。滴滴则回应称,打车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而异,预估价波动跟定位、实时路况、预估里程、时长及优惠券、下单时的网络等有关。
消费者也很难去判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同样的,监管部门也无法界定。所以很多这样的事情有点“投诉无门”,但是却“频频发生”。
消费者在海量的数据面前,犹如案板上的肉,没有隐私,只能被“宰”。
03 监管【反杀】大数据杀熟
今年以来,互联网监管大幕拉开,对“大数据杀熟”也逐渐收紧。
6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获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其中明确了大数据“杀熟”将被重罚。
7月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有关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的相关处罚规定也出现在了《意见稿》中。
越来越多与【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会一次出台,加强对【数据】的监管。
“杀熟”的模式不可持久,想要生意做得长久,保证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