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不会嫉妒自己太远的人,而是容易嫉妒自己身边的人;我们往往嫉妒那些拥有天赋或资源的人,我们对他们似乎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获得太多的关注或者回报深感不满。”
今天有这样一个事例很好的反应了嫉妒心理:
如今社交软件的便利早已经走进了各个校园之中,
各种因为班级群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最近爆出的某某班级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送个孩子用跑车,会不会导致到孩子的攀比情绪?”
其他家长们认为,开了跑车接送,就有了贫富差距,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
情说君曾经看到这样的一个例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有钱人,可工作很忙总是人手下的人开着面包车去接孩子,直到有一天亲自开着去开跑车接孩子放学,孩子说:“我觉得这个车不好。”
爸爸问哪里不好?
孩子说:“这个车太小了我站不起来。”
所以说,对于一个三年级左右的孩子,在乎的可能并不是你的车有多豪华,孩子还看不出这个。
那么,到底引起了谁的攀比心理呢?
内心是否先失衡?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评价是稳定的,就不大会通过攀附外界的价值风向标,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
当我们说某人心理极度不平衡,说的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对他人的成就、幸福,甚至失去了哪怕是礼貌性的赞美,连礼貌都没有能力维持,赤裸裸的表现出嫉妒性的攻击;或正相反,喜欢揭人家的短处,攻击别人的软肋,通过贬低别人的幸福,打压别人的幸福感。
有的时候你不必炫耀,你的幸福存在本身就是炫耀,你的成功出色本身就可能成为对他人的冒犯和挑战。
哪怕你小心翼翼的低调的活着,你的恬然淡适,依然被认为罪不可恕,别人辛苦你也要辛苦;
别人上蹿下跳的浮躁,你也要浮躁捧场才是;否则你的幸福就不合理。
有话语权的往往反而是不如意的一方,他可以发牢骚,可以挖苦,可以攻击,你不能回嘴,因为你一张嘴就被贴上标签:觉得自己混的好,了不起?!
据说现在在学校里,学霸是句骂人的话。但不合逻辑的是,很多学生一方面嘴上鄙视着学霸,一方面又都卯足了劲儿争当学霸。
这种失衡的状态,就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不一致。
攀比心来自何处?
因为嫉妒,所以才攀比。
举个例子:
一,如果你的工资加了500,你会不会感到非常高兴?
答:当然。
二,如果你的工资加了500,但是,其他员工都加1000,你还会不会感到高兴?
答:这让我觉得不舒服。
三,如果你的工资加了500,但是,公司里几个你觉得业务能力,为人处世都远不如你的人,他们加了2000,你还会不会感到有那么一丁点儿高兴?
答:凭什么?那些笨蛋?我哪儿不如他们啦?
一般而言,如果你能保持理性的话,你会寻找薪资部门求取答案。如若他们不能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你的嫉妒心马上就会带你走进更阴暗的地方。你额外得到500块这个原本可以让你高兴的事实,被彻底地毁掉了,你陷入了嫉恨之中,甚至可能意图报复。但是,那些拿到更多钱的人,并没有直接对你进行剥夺和伤害,从某个角度而言,他们和上文无辜的家长其实是一样的。
然而,嫉妒会蒙蔽人的双眼。
你有没有发现,产生对比之后,本质问题更像是环境的问题?
那些痛斥开跑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心中不平的原因是——大家都是一样在这个学校上学的,凭什么你就比我们强呢?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开跑车的家长错在哪里,那就是错在没有选择一个更符合所谓“身份”的学校吧。
嫉妒他人的时刻你我都有
相信每个人都并不想成为群中的批判者,但谁又能说自己没有嫉妒他人的时刻?
如何去控制自身的嫉妒心理呢?
1.承认感觉
承认并跟着感觉走。认真体会你脑中的感觉,别去评判它是对是错。如果你随着它走(对我来说,感觉最终会停留在我的胸口),并认真体会,一两分钟之后,它就消失了。
2.你的想法和情感不等于你
不要把个人同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同起来。这意味着你得意识、了解并记住:你不等于你的思想或情感。
3.你是生活的观察者
如果你学着不把思想和情感与自身等同,那么你就不必经常做以上练习。你只需更自发地接受你的想法与感觉,然后等待它们的离去。
4.想想什么对你有益
我不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是否对多数人有效。但当我有负面情绪或陷入无意义的行为时,它常常能帮助我走出以上困境。
通常,我问自己:什么对我有益?每一次陷入消极想法和行为时,我就会拿这个问题来提醒自己。
它总是提醒我正执着的事情是多么无聊。通常我会对自己说:“嘿,我又犯傻了。是时候关注一些有用/好玩/积极的事情了。”
问自己什么有益是个好方法,它能告诉你想法与行为间的差距,激励你丢掉一些无用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