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晚上有事出去,老婆带着孩子们去立交桥上纳凉。我接到他们以后,孩子严肃地给我说了一件纳凉时发生的事。立交桥上有一个卖奶的摊位,在地上摞着好多箱奶。有一个女阿姨在摊位前看了好一会儿,一直在比较着不同的奶。也许是那位卖奶的叔叔心情不好,也许他就是那样的性格,当阿姨又问他关于奶的问题时,他居然说出“要买就买,不买拉倒”的话。这一句话就把那个阿姨惹急了,她一下就把摞着的奶给推翻了,还指着那个叔叔破口大骂。那个叔叔也许没有意识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愣着不知道说什么好。还好有人劝架,帮他往三轮上装奶。但是一分钟不到,那个阿姨的老公来了,二话不说对着那个卖奶叔叔就是两脚,那个叔叔也不敢还手……老婆和孩子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无论干什么,都要学会好好说话,这样才能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很正确,但这只是外在表现,试问孩子的连续过程中有哪一个家长或者老师会说“见人不要好好说话”这类的话?我觉得正常的家长都会告诉孩子好好说话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长大了就是成人)会经常“噎不死人势不休”?也许有性格的一部分原因,比如有的性格就是易怒,一上头啥也不管了;我觉得,也许还和习惯有关系,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在家里顶撞父母,经常因为小事儿就对父母严加指责,但是没有得到该有的惩罚,在学校也总是挑同学不是,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父母没有做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也许,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慢慢让孩子建立了错误的认识:带有情绪的表达就是正常的表达方式!也许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对了,也许还有一种情况:父母虽然总是告诉孩子要好好说话,但是他们自己却总是情绪化表达,无论夫妻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是比较紧张的存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么被大人的气场给灭了形成了懦弱胆小的性格,要么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脾气性格都更火爆一些。还是那句话:身教胜过言传!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除了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要做给孩子看,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成长的过程。社会是水,我们是鱼,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单独存在。我们在强调孩子努力向上的同时,也要传递和谐相处的技能。套用流行的说法就是要培养团队意识,无论是不是团队,至少不要成相对的一方。
那天晚上受伤的是卖奶的叔叔,他为他的出言不逊付出了代价;可是获胜的夫妻呢?他们的性格应该不是就厉害这一回,他们会不会是常胜将军呢?他们的行为会不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上面所说的影响呢?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不会成长为那个挨打的卖奶叔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