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期《奇葩说》,论题是父母要去养老院,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以前对这种论题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去理解,但是最近刚好在学习批判性思维,对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和理由,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以前如果别人这样问我,我会说让他们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十多年前,我曾经像逃离一样的逃离故乡,逃离这个家。这些年,我并没有很多的呆在家里,并不是因为不想念。
我以为离开这个家,我就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有了更多的自由。
但是并没有,我并没有逃离出那个魔咒,也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一个人最大的自由,可能是在家里。
也许是在外面的日子跟我当初逃离是想象的日子相去甚远,才觉得回去没有面子。
我曾经恨她,因为她从来都不相信我,我要证明给她看。
可是,想象中的生活还没到来,她却已经等的白了头。
可是当我看到她行动越来越慢时,在她看到我时那眼神里除了疼爱,还有慌乱,我已经没有了恨下去的力气。
我大声的“教育”她,钱不重要,身体才重要,不要操那么多心,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如果是以前,我们可能会争吵起来,但是现在,她很沉默,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眼睛里似乎是恐惧。
那一刻,我感觉到,她开始老了。
我心如刀割。
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到底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和心酸。
我不去想,也不愿意去想。
当我只身在外无比的孤独时,我明白了陪伴的意义。
当我被别人指责时,我明白了理解的意义。
当我被生活撞的头破血流时,我明白了那种言不由衷的爱的意义。
当我看不清未来时,我明白了当下的意义。
陪伴才是最大的体面,咽不下恨,永远看到的就是恨。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才跟过去握手言和。到了某个阶段,那些家庭带给你的伤,要想着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取决于你对事物和人性的认知,是逃避还是面对。
父母的退让并不是我们更进一步的理由,衰老也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
这就是选择,无论你怎么选择,似乎都不太容易,相对于那种生活在一起可能会产生的摩擦和争吵,以后可能的自责和后悔才更痛苦。
但愿我们都不要明白的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