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有没有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嘿嘿~~~ 大多数人都知道吧?——通常说来,故事结尾处的那个孩子是个绝对的重点,因为在这里唯有他说了真话。除此之外还有大概三种人:愚蠢的人、胆怯的人以及骗子手,这些人在那孩子面前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不过这也只是童话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假设实际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试问我们这些人会怎么做呢?——这便是这个故事所忽略的地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作者与读者“合谋”忽略掉的一个环节,而这刚好就是决定这个故事的现实性的一个环节,它一般就表现为第五种人:默默旁观的人。
但实际上,有关这个被不适当地忽略掉的环节,也许与那作者并不相干,他只不过是没有直接把它表述出来;而那孩子的言论及其被瞬间制止,作为一个冲突情节,恰好又妨碍了很多读者去注意到那些沉默的旁观者——由于那孩子的“勇敢”,使他们都变成了“胆怯者”。但是很显然,如果是在实际生活中,那孩子的所谓“勇敢”至多不过就是“童言无忌”,因此也就不会令旁人显得“胆怯”;换句话说,这种“勇敢”不过就是出于无知的莽撞,因此那种“胆怯”反倒是表现出了理智与沉着。但是很可惜,当我们把这个故事固定在“童话”的地位上,从而认定它只是被用来教育儿童的时候,须知儿童是很难区别这种“勇敢”与“莽撞”、“胆怯”与“理智”的;更何况那些通常的讲故事的人,自己也没搞清楚应当如何看待这个故事,他们就像一些可爱的家长那样,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诚实,而且这并不妨碍他们赋予自己随时“说谎”的权利。
至此,凡愿意多思多想的人,必然会发现这里有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这的确就是个童话故事,它主要是用来说给孩子们听的;而另一方面,当孩子们无从真实分辨其中的是非曲折时,这种教育无异于一种欺骗——除非你直接告诉他们:遇到这种事情绝对不要学那故事里的孩子!——就此,诸位愿意如何处理,就请自己拿主意吧。至于本文,只想就这个话头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通常所说的真实、具体,都是局限于某种外在的所谓“客观事物”;这种真实、具体的可靠性,就在于那“客观事物”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实际上,真正决定其“可靠性”的就只因为它是有限的;而这里有一个被绝对忽略的自相矛盾,即:正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它就是缺乏真正的可靠性的,也就是说,它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具体的。——那些大人为什么要捂住那孩子的嘴呢?因为怕闯祸。因此大人们的行为显然是对的。但是那孩子做得对不对呢?单就那件“客观存在”的“新衣服”来说,他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正是由于他只关注到这个有限的“客观事物”,所以他做了错事。但是,我们似乎很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们站在那故事之外,把那故事同样当作一种“客观事物”,然后大义凛然地支持那孩子;或者在无可奈何地承认那些大人们“做得也对”的同时,一定要坚决提倡那孩子的做法,说:我们都应当向那孩子学习。但这种主张根本就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叫上一万年也就止于此罢了。
其次,但是真正的真实、具体,也并非空洞的无限。我们现在已经很熟悉“扬弃”这个词了,而在这里我们便有必要辨认出它的存在,也就是它的运用:那孩子诚然是说出了一句真话,且这句话是必须要说的;但也正是那只立刻捂到他嘴上的大手,把这句话给扬弃掉了。也就在这个时候,那孩子的话才真正成为一句真话,因为它的被扬弃刚好就使它成为了真实的一个环节,使它真正获得了真实和具体。因此,应当被学习的并不是那孩子,也不是他背后的的那些沉默者,而是那孩子加上立刻到位的那只捂住他嘴的手。——这便是那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真实的思想:我们都在心里说了这句话,然后又用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而把这个过程用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便是所谓童话。
再次,然而这种理智缄默,毕竟是不健康的,是不对的,——刚才我们提到了那句口号,它很空洞,但却深入人心,道理也就在于此。——因此它就是需要被改正的。于是我们就有这样一种冲动,希望绝大多数人能够一起成为那个孩子,从而合力说出那真话,而不会因此遭遇不测。但同样是那只手——如果你拥有它的话——会捂住你的嘴,让你少说空话。实际上所谓“改正”,真实、具体地说,应当用“超越”这个词来代替;它不是指甩掉那只捂嘴的手,直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包含更多。简单地说,它是指时代的进程。那只捂住孩子嘴的手,并不能被直接甩开,仿佛它是不真实的,而是与那孩子的那句话一样,要被扬弃掉。这一扬弃的表面效果,就是我们大家都能像那孩子那样,指出“那件衣服不存在”,但由于它这时已经过了(两次)扬弃的过程,其内容就与那孩子所说出的(相同的话)截然不同。——顺便说一句,通常所说的自由,与真正的自由之间,就是这样的区别。
最后谈谈故事里的另外一些人。他们中最可悲的莫过于那些被愚弄的人,他们之所以被愚弄固然是因为他们很愚蠢,但他们的愚蠢并不在于他们比那孩子更不明事理,而是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绝对信念:既然是我的,那就是最好的,即便那是错的。也就是这样的人的周围,才会积攒起一个骗子集团,他们的主要任务无非就是帮助那个蠢货建立并保持那信念,他们根本不关心那件“新装”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只关心那蠢货希望它有还是没有。——骗子就是这样一些把空洞当成实在来派发的人;只不过我们通常把其中有意为之的那部分称作骗子,其他据说是无意为之的则不是,或者说他们自己也是受骗者。所以缺少思想往往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故事里最有趣的就是那两个裁缝,也就是那两个被贴上了“骗子”标签的人,真可惜他们没有把得到的钱财分给穷人们,那样他们就会变成阿凡提式的人物了。但这大概也就是不同文化使然,阿凡提象征着斗争,但就是那样一种孤独的睿智;而那两个裁缝则把斗争留给了那孩子和他所属的民众,这样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结果,即便你不知道《皇帝的新装》,也应当可以知道它的客观实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