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聪明的人,所以人生总是在绕路。
毕业这几年,遇到很多优秀的人,看了很多书,每次我都在反思,有哪些我可以复制和优化的地方。
下面这几个习惯,都是我亲身实践后受益匪浅的,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一、刻意练习,掌握新技能
我初二的时候,在学校看到一个乐队的表演,全程就觉得弹吉他那个人真的太帅了,我要是会弹吉他多好。
这个梦想缠绕了我很多年,但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从来没想过我也能学。
直到毕业的第一年,有次听到宋冬野的《莉莉安》,觉得吉他的前奏也太好听了吧,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学会弹吉他,不然它会是终身遗憾。
听完这首歌我就下单了一把吉他,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两本教程。
那一年平均每天练习2-3小时,我确实没有什么音乐天赋,别人可能花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入门,但我花了一整年。
刚好读完《刻意练习》这本书,它里面提到,这个世界上任何技能,只要去刻意练习,都能从0分做到60分。
核心方法论就是制定学习目标,专注练习,及时反馈,并学会不断的脱离舒适区。
在这本书的理论鼓励支持下,加上学会吉他以后自信心膨胀,接下来,我又自学了PS、PR、做运营、做公众号、健身、跑半马,都是基于这个认知。
只要你想要学会某个技能,就立刻开始去做,掌握正确的方法,你会发现比你想象中容易的多。
二、每天五分钟,拒绝拖延症
当我们确定要去做一件事,但往往又很难开始,大部分时候都被拖延症打败。
我也学过很多对付拖延症的办法,但基本没用,后来偶然学到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凡事先开始五分钟。
比如我年前想学剪辑,每天晚上吃完饭,就提醒自己,今天必须学五分钟,如果学完五分钟坚持不下去再做其它事。
一个很低的心理门槛,但是一旦开始做了,五分钟都会进入学习的状态,不知不觉半小时就过去了。
很多人刚开始做某件事,就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样往往难以坚持下去。
我认识好几个想坚持跑步的人,都是第一次就跑了五公里,累的半死,就很难再开始第二次。
我给一位想开始跑步的朋友说,你第一次跑五分钟就好了,以后觉得自己可以跑更多,就每次加一分钟。
这个从来不跑步的朋友,用这个方法坚持了半年,就跑了人生的第一个半马。
三、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我并不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游戏、看网文、刷各种剧,浑浑噩噩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直到近两年才慢慢养成自律的习惯。
一定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分享三个提升专注度的方法:
1.尽量不要在家学习,因为床、手机、电视都是诱惑,可以去图书馆或者星巴克,在安静的地方更容易进入状态。
2.把手机放到你碰不到的地方,或者打开一个番茄钟,尽量不要被打扰。
另外这个方法,也可以克服晚睡和早上赖床的习惯,我每晚最迟11:30前,就会把手机放书桌上充电,拿本书看会就睡,第二天醒来想看时间也必须起床才行,真的很有效。
3.关掉手机上的各种通知,如果担心漏掉重要信息,建议只保留微信就行,一些不必要的群聊也记得开勿扰。
我们的很多改变都可能藏在这些微小的细节里,即使每天节省十分钟,一年下来,也可能带来很多变化。
四、定期输出成果,检验自己的进步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自己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却依然没有任何成就。
作为一个曾经“很努力”的人,过去几年,我每年都能看完上百本书。
但看很多书就是很努力么?我看过的书很快就忘了,也没有做任何输出和总结,发现收获很少。
工作上,我也是经常加班做很多事,但是领导并不看重,有次跟我上司聊,他说了一句:“大家都很努力,但是我们要看的是成绩。”
我当时真的很生气,难道我们的付出就没有回报么,但是后来静下心,又觉得有道理,企业都是逐利的,你如果没有带来实际的利益,怎么会得到重视。
不管是工作还是自我的成长,都需要定期检验自己的成果和价值。
所以我现在看书的速度慢了下来,每看完一本都会写读后感,会找人分享,工作上,也不断总结方法,输出成果,提升自我的核心价值。
而且通过不断的输出,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反向提升自己的输入能力。
只有将自己的成长可视化,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其他人真正拉开差距。
五、做与不做之间,选择去做
我曾经是一个遇到事情很容易退缩的人,大学班级竞选、社团竞选,都不会主动申请,工作以后竞聘,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但后来学到一个理论叫做有效行动,就是当你犹豫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纠结,一定选择去做。
我们选择不做,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但是正因为这种害怕,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自从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很多事我都会变得主动一点,包括工作的几次转变,都是主动争取才得以实现。
因为主动也认识了几个很不错的朋友,生活丰富了很多。
遇到一些机会,即使准备的没有那么充分,也会去尝试下,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会有一些收获。
不做肯定没变化,但选择行动,就有概率会获得积极的改变。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