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听了南京大学副教授郦波老师所讲《为什么要读书》的视频后,我记录了视频中讲到的三种读书法,并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涯寻找点读书味。
第一种:要读精典。没错,精典之所以被称为精典,就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岁月、实践的检验后,仍然被认为是值得一读的书。目前自己比较推崇的精典书便是那些世界名著。也许还没有读书入门的你会问,我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书是世界名著呢?我是这样顺藤摸瓜进入读书状态的:先从自己知道的某一本世界名著书开始读起,然后你会发现,现在出版的书内封面上都会有许多世界名著的书单。发现这些书单后你便可拍照或用其它方式收藏起来,然后挑选自己目前比较喜欢的几本书去读。当你开始进入读书的状态时,你会发现,其实你在读一些书时就会了解到另外更多的你喜欢的,但还未阅读的书。用这种方法你会发现,随着读书时间的推移,你会有读不完的书单等着你去阅读。我大概统计了一下,目前被我列为世界名著的书可能有200多本,而自己已读过的仅只是凤毛麟角。
第二种: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据视频中说,这是曾国藩老师觉得比较好的读书法之一。我个人觉得,这一读书规矩倒未必要去照搬照套,严格去遵照执行。因为读书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可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法。比如,曾老说到的这种读书法是“沉浸式”读书法,这种读书法的核心是想告诉我们读一本书应该把作者写到书中的思想读懂、读透、读通,然后为我所用。曾老提倡的这种读书法,是为了避开我们读书只停留在书中表面的一些东西,或者只是把一本书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不读了,也或者为了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去盲目的追求一个“多*。其实,好的读书法还有很多,比如,知识查阅读法,就是需要什么知识就只查阅什么,而不追求一时间内把什么问题都刨根问底,搞清楚。又比如,交叉式阅读法,就是把几本不同类型的、自己感兴趣的书交叉进行阅读,一本读厌烦了换读另一本,可做到在不同时间段内读不同的书。
第三种:培养读书的兴趣和方向。视频中郦波老师把这种读书法称为是很重要的一种,个人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读书的兴趣培养起来,那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所以我曾经也比较赞同这样一种说法,说无论你读什么书,读哪一类型的书,关键是要看你是否已经行动了,已经把某一本书读起来了,而不是还没入手去读书,就去花很多时间去想“我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书对我目前的帮助大,我怎样读书对我收获大”等问题。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再想坚持把这事做下去也许就不会让人感到痛苦了,也不容易半途而废了。另外,读书兴趣的培养当然是越早培养起来越好了,因为越早培养可塑性会更强,也就更容易达成预定目标。
感悟:不要过多去纠结读什么书,读书对我是否有用这样的问题。而是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哪怕你只是每天读1页,读10页,只要做到了坚持你会爱上读书。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