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是不是改版了,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毫无疑问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毫无可读性。
可能原因包括但不限于:1、编书的人水平实在太差,写不出引人入胜的书,但绝不是找不到可以写出有趣的历史书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不去找人把历史书编得既客观真实又妙趣横生,暂时不清楚;2、教科书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对历史产生兴趣,毕竟一旦产生兴趣,就难免像我一样,对一些缺失的历史,以及刻意隐瞒或扭曲的历史产生不死不休的好奇心,这种人当然就是某些人很烦的人,别人非要藏着掖着,你非要去揭开来看,还想公开……
《明朝那些事儿》和《人类简史》比起来,其实差距还是太大太大了。因为前者不过是趣读历史,即使内容全是真的,也缺乏深度思考,更缺乏地域广度和更大的时间尺度,如果让我评级:历史教科书其实比蚯蚓还不如;二十四史大概比蚯蚓高一级别,而《诗经》和诗词里的历史片段,因其真实性和平民性而更高一级,《明朝那些事儿》因其可读性和系统性再高一级(如果内容有故意虚构,那就必须比《诗经》等低一级而调换顺序);《史记》虽然有不靠谱的时代局限性(刘邦出生一事儿就不靠谱),但太史公毕竟非常凄惨而用心著作,也还是属于鹰一级,只是比起《人类简史》,还是逊色一些。
这就好比之前某著名公号的名人所说(只是真忘了名字):现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让学生爱上书,而是逼得他们厌恶读书。
(以下内容慎看,一时想到又胡说了一下)事实上很多人还没毕业就很厌恶读书,碰巧本人是其中之一,且干过很多次。从小学到第一个初三的第一学期结束,从来没喜欢过读书;从第一个初三的第二学期到高一的第一学期待两年内(复读一年初三),的确开始起早贪黑地读书(高一时周末主要是玩儿),但仅仅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进步,也绝不是因为爱上了书。也因此,高一发现读书实在太累,于是坚决退学了,种地半年,才接着高二读,这时周末和师兄从市里跟着师父习武回来,就会去图书馆——原因大概率是被高三学长老乡借来的《文史知识》所吸引,然后读尽了县城小小图书馆里所有的报刊杂志的现刊,后来自然是挑着感兴趣的文章度,历史、医学、科普、传记、诗词,最开始是来者不拒,过刊偶尔也读一下。小说也偶尔看一些,当然那时主要是学习。高二第一学期每节课都必须站着听,因为一坐下就会睡着,站着还总是想打瞌睡。
但高三之后学习就进入了瓶颈期,再无突破,走狗屎运混到了大一,又开始觉得读书无趣,准备退学,折腾了几天,最终还是留下了。大学期间,学校图书馆里出了工具书室外,其它任何地方的任何一本别的同学借不走的书,我都可以借走,而且别人不能进去的地方都可以进去自己找书,还有同学跟着我们想进去而被拦下,这期间四楼阅览室的老师给我推荐了《狼图腾》。市里的几个大型书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居然可以在书店站一整天。但似乎看过的书都忘了,现在想想,贵阳这地方真是蛮荒之地,至今居然没有一个书店比得上太原的四大书店之一,更别说图书批发市场了(当然批发市场不能免费读书)。
到了大四,因为不想去已签约实习的某知名高官的女儿管理的公司,于是问毕设老师他的公司缺人不,老师说你先读我的研究生,过了国家分数线绝对录用你,每个月给你800元生活费,若有研究经费则另发——关键是必须读博士。掐指一算,博士即使读得了,也31岁了,何况那时蠢到以为研究生英语要考60分,而我的英语如果直接考,那时运气不是太差的话,大概50分还是不太难。更何况极其反感背诵某些无聊的书。因为蠢,没有去问班主任或其它老师,加上那时因为自以为不得已的原因,还是选择了贪财,于是选择去了那家央企,可惜终究不喜欢,尽管总经理和所有关心我的亲友都极力反对,加上的确胃病复发,我还是一意孤行,要离开,现在想想,实在对不起荆总的信任——那时我们起码还是当月20日前发当月全月的工资(如今居然羡慕这待遇,这就是人性阴暗面之一吧,如果一直呆在那里,大概不会体会到世间的不易)。班主任是注册电气工程师加高级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全校就他一个能考上,而我这辈子都没计划考),就此和博士级的书呆子错过。
毕设老师,是指定的当时兰州到西宁的750KV的——当时最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无功补偿研发人,60亿经费,老师说最多赚2亿。极其朴素的一个老年人,布鞋加老古董富康车,我们毕设期间,他的无功补偿装置邀请两院院士和其它专家进行了产品鉴定,获得通过——他说因为没有发明数学公式,于是没有被鉴定为最高等级的发明——至今我也没去管到底是什么,当时他是在毕设指导时说了名称。也是那时他告诫我们“学,然后之不足”,并跟我们讲他那时看书也可能一遍不懂看两遍,不懂就继续。
当时其它专业有几个就跟他读研了,全读了博士,有去英国留学的,有去西南交大等的。这应该就是我交的智商税之一吧,不过有时我也想,如果30岁之前我真的一直去读书,而不是在社会上鬼混,我对人性的阴暗与阳光的了解,以及我看的书、电视等,恐怕都会大不同。那我接触过的博士和自己的悟性来对比,个人觉得起码90%的概率现在的我会鄙视那样一个自己——当然事实上,真的走那条路,也许根本不会知道世上会有现在的我。另外,凡是不自杀或不怎么想自杀的人,其实都有一种自恋、自我感觉良好,而外人通常如果只要希望不惹你发火,就不会说出他们对你的真实看法。一切遇见或许自有因由——来自一个无神论者的半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