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首章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给予现代人情绪管理的启示。古人在管理情绪时,强调了情绪抒发的两个阶段。一是未发阶段,强调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绪;二是在产生情绪后,强调抒发时的自我节制及因时制宜。
现代生活中,情绪就像影子一样,每天与我们形影不离。情绪是流动的、易变的心理历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起伏,左右人的精神状态,驱使人们去行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情绪状态的出现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同时又因人的主观体验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性格类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某件事情发生时情绪会自然地发生,从而带来愉快、悲伤、气愤、失望或焦虑等各种不同的内在感受。如果持续存在负面情绪,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情绪管理,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的不适,随时保持积极的情绪,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否定自己的情绪存在,会给情绪一个适当的空间并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只要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所左右,我们就能够有效的管理好我们的情绪。
学会不在情绪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要记住一句话:有时候你得接受他们的行为就像个变态。要知道在他们青春期,我们可能会气得要命、焦虑不安、惊慌失措。比如你孩子的房子脏的像个猪窝,碗碟长绿毛,踢完足球的臭袜子让人没法进门,你这时有三种思考方法:第一,恐怖+应该,我再也受不了,他这么大了真不应该这样,我真想揍他一顿,结果情绪爆发,大吵一通;第二,合理化,我还不如自己收拾呢,我懒得管了,他爱咋干咋干吧。而第三则是更好的选择,他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也年轻过,虽然我很恼火,但也并不可怕,我也不需要暴跳如雷。我要和他对话来督促他改正。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案例背景:你上了一整天班,累得要死,回家了发现你的9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又在热火朝天地打架。
步骤1:我的不理性的感觉和行为。
典型的过激反应是火冒三丈,郁闷无比,真想揍他们一顿解恨;或者是我太累了,不想管,你们爱怎么打就打吧,我现在就想躺一会。
步骤2: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使得我过分烦躁、生气、愧疚?
a:关于自己,我是如何想?
我真的很累,懒得管了,我是一个失败的父母,我应该让他们和睦相处,他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b:关于他人,我如何想?
他们打个不停,他们恨对方,两个糟糕的孩子,他们没得治了。
c:关于这种情形,我如何想?
情形是永远不可能好转的,我得忍受这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步骤3:我如何反制和回击我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他们是我的孩子,谁说我不能忍受这一切?我高声怒骂,他们也停不下来,问题也没有解决,我这样做失败了,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够好?
步骤4:我如何用何种更好的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想要他们少打架,多友好相处,但他们没有,这不糟糕,也不可怕,我相信他们即使现在打架,以后也会好好相处的;
我不是失败的家长,我会继续处理这种局面,我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我会和他们在一起处理这个问题。
这时你的情绪平复了,你可以运用一下我们讲授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沟通。比如,把他们分开,分别让他们分别讲述争执的理由,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讲出对方的感受情绪,学会思考。
不是人和事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我们的思想和理念!不是不让你激动、愤怒、害怕、紧张、悲伤,而是不要让这些情绪过激,让它们适当在一定范围内,顺应自然规律。
改善的关键在于,要愿意承认自己反应过激了,愿意改变,把生活中发生事情当做练习题,一遍一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你的本能的那些过激反应。
(摘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