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信,小时候的自信大抵和学习成绩脱不了干系,因为那个时期,自己每天的生命都忙于两点一线:家与学校。也许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又或许是父母一辈子身为工农阶级,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总之我从小要做的就一件事情,那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不过还有另一个私人爱好——思考人生。大概是自己聪明又勤奋的原因,从小学到初中,班里成绩一直没有到过第二。不过,升到我们市最好的高中后成绩就一直中不溜秋,所以那个时候也失去了自信。而从那个时候起,自己也一直在寻找自信,特别是在大学的时候,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寻找自信,后来慢慢地在辩论会、做生意、读书等事情中找到了些许自信,但依然不够充沛。直至今日,当自己遇到比自己专业的人的时候,还会内心忐忑,有得失心。
今日研读阳明先生《书正宪扇·乙酋》这篇文章,原文如下: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哉!
良知若不明,无论扮演哪种身份,都不会合格。做儿子,不会孝顺;做弟弟,不会敬爱;做臣子,不会忠诚。阳明先生指出,若要进入自信之境,非自谦不可,唯有自谦才能充实自己的良知;若要进入自谦之境,非自信不可,只有自信,坚信自己良知拥有伟大的力量,才能够虚心求教,成就自己。自信和自谦犹如一阴一阳,需要互相加持转化,缺了哪一样心理都会患病。譬如自信过了头,就会目中无人,对待别人颐指气使,不但让你身边的贵人远离你,还会让你心态自满,不会学习新鲜事物,更不会反求诸己。而如若自卑过了头,就会妄自菲薄,讲话做事唯唯诺诺,不但让你身边的贵人自动远离你,还会让你变成玻璃心,感觉自己烂泥扶不上墙。
所以培养自信,先要培养自谦,而自谦就要立志,致良知。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讲,培养自谦,就先要培养自信,而自信也同样需要立志,致良知。其实这两者的源头都是同一件事。先生有云:“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意思是说,只要心心念念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这样久而久之天理自然会在心中凝聚,就会像到家所说的修炼内丹一样,逐渐到达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的境界,这也只不过是从起初的念头不断存养、扩充出去罢了。当你能够时时刻刻致良知,存养你的良知(天理),你就从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汲取强大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将在你体内不断凝聚,形成汪洋大海,外化显现就是自信和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