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大的热点之一,应该是b站推的视频《后浪》。
从名字的吐槽,到演员用力过猛的独白,大家对这个明显是广告的视频评价不一。“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数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这文也很火,其中有一点我深感同意,那就是“现在真正的年轻人喜欢的,是叔叔阿姨们彻底看不懂,甚至连夸也夸不出来的东西。”我的学生们大概是属于毫无疑问的真正的年轻人了,上课时我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去探究他们的想法,去了解他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得到的结果确实经常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我竟然真的不是年轻人了?
回想下我在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我记得曾经有一回,类似开班会,放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频,就一些相关的话题讨论,这种事情对我那样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孩子来说,可以说感觉极其无聊了,虽然内心当时也感到有所触动,但是那样的场合,那样的形式,总是感觉别扭,充满形式主义的尴尬,当时的班长问到我,有什么想法,我真心不想说些什么,又非要说些什么的话,那我也不愿说些假大空的话,于是便说,有的时候爱国不一定要付出什么伟大的行动,对我们这种大学生而言,最应该的就是要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以后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对社会作出贡献。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就是这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要是再问我类似的问题,我也还是这个答案。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好的事,也许是做好你的工作,也许是扮演好你的家庭角色,总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工作极其辛苦,几乎也没有什么工作外的时间,如果有,那就首先得给家人,最后才给自己。但是,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做事中,自然就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不久前看到了几期新华社出的新青年,让我想起陈独秀、胡适、鲁迅当年的《新青年》。1915年创刊,一百多年前的人,以各种笔名,写各种大胆的话,太酷了。当年的青年,如今也统统作古了,世界已经大不相同,一代代人的更新,总有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如果说青年人身上真的有什么值得羡慕,那就是他们的“无”,世界终究是他们的,只有从“无”中才能生“有”。所以有时候年长的人,也不必急着教训什么也不懂的年轻人,如果都懂了,经验都有了,那哪来创新,哪来创造?
所以呐,年轻人也好,年老人也罢,总之,每个人做好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一切梦想和价值都能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