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要求长期“勒紧腰带”不动摇,那就是真的要长期过紧日子了!
最近,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并强调“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刘昆还提到,财政部将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削减和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将督促地方推进过紧日子评估体系建设,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这已经不是中央第一次说“过紧日子”了。自2019年起,中央就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勒紧腰带”,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为什么中央一再要求“勒紧裤带”?
看看下面的关键词语及数据就一清二楚了: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
——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
——要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轻松”
现在,工业生产走弱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四季度GDP只增长2.9%,去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增长1.3%;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弱弱的增长2.4%,其中私营企业增长仅仅增长2%。
具有指标意义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只有95.8%,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名义下降4.9%。
1-2月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下降6.8%!
去年,仅中国最富裕的40个城市,包括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深圳、厦门、东莞、南昌、郑州和重庆,共注销了194万间企业 ,注销了93%小微企业…… 这40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占中国人口的30%。
统计调查显示,在经济景气的时候,这40个城市的微型企业注销率,大约在5%至6%;而不景气时,注销率可达10%以上,有些城市甚至可达到20%。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
经济不景气,反映在财政方面,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其中全国税收收入下降3.5%,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1%。
图片
财政收支正负相抵,财政赤字近6万亿元!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的税收大减,预示着经济复苏仍然很弱!
3月17号,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56万亿元,同比下跌1.2%,其中,中央收入减少4.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增长8.7%。
其中,1-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2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29%;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下降1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下降15.7%。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今年前两个月的部分税种收入,出现明显下滑。虽然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5.6%,但全国税收收入却下降3.4%。
在各个主要税收收入中,国内消费税同比下滑18.4%,这与消费不景气直接相关;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大减21.6%,其中关税下降27%,显示进出口贸易下滑幅度较大;个人所得税减少4%,也显示个人收入的减少。
与此同时,车辆购置税下降了32.8%;印花税下降31.3%,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了61.7%;房产税下降了22.9%;土地增值税下降了22.4%,契税下降4%,房产税下降2.9%;还有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下降超过10%。
这说明消费、交易特别是股市交易、房地产和建筑业全面不景气!
由此可见,国民经济状况堪忧,各行各业的启动、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消费都并不乐观。
再简单说说地方财政状况
去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下降2.1%,而支出增长6.4%,赤字2.13万亿元。今年1-2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2%,而支出增长6.8%,赤字12770亿元。
地方财政的支柱是土地收入,与土地销售有关的收入通常占地方政府收入的30%以上。因为房地产不景气,地方土地收入骤减,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23.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下降21.6%,赤字31284亿元。
各地为填补缺口,不得不大举举债过日子。
图片
今年1月29日,中共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高达35万亿元,高于上年的30.5万亿元。
有分析指出,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积累的隐性债务,可能会使总债务负担增加一倍以上。
根据财政部官网披露的一份提案答复,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明确,坚持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同时建立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分担风险。
显然,各地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这种情况下,不“勒紧裤带”行吗?不过紧日子怎么办?
按照财政部所说,过紧日子是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和民生将长期处在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