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你今天出门在街上捡到100元,哎呀妈呀,那个开心!可你太高兴没拿住,被大风刮走了!…………
对你而言,捡到又失去,你的“现金流”又回到捡钱之前的状态,可是,请问,你的心情又回到捡钱之前的平静了吗?还是会懊恼好一阵子?
再讲个故事:
一个小伙子每天给一个乞丐两块钱,后来有一天只给了一块,乞丐就问为什么,小伙子说他结婚生子了,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了,乞丐听了很生气: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去养家呢!?
当然,这都只是故事和假设,但是相信你能体会到其中情绪的变化和微妙的心理活动。
Why??
今天说说这个概念——损失规避。
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
有人猜想,这种心理源于我们元祖的基因:原始祖先每天外出打猎,如果意外捡到一些食物,可以改善几天的伙食,所以会高兴一段时间,但如果是自己的食物弄丢了,在当时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很可能给整个家庭将带来灭亡。因此,损失规避的心理就深深的附着在了我们基因上,并且代代传承。所以我们损失同样价值东西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同样价值东西的快乐。
买家具,如果商家要收20元运费,已经花钱买了家具,还要掏腰包付运费,对你而言这是额外的损失,即使数额不高,你心里也会特别不舒服。而如果商家换个说法,把运费加进商品总价里,然后给你说,如果自己提货,就能再便宜20元,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有没有?所以,淘宝等网商,往往是包邮的,这样就避免了你的额外损失的不良体验。
还有网商承诺“7天无理由退货”,其实除非是质量问题,否则真正退换的很少,因为一旦你拿到了商品,即便有点小问题,想想再退回去,本身就是一种损失,再加上去邮寄要花时间还要垫付运费,损失规避的心理发挥作用,多半你是不会选择退货的。
拍婚纱照,选了10张的套餐。拍完后,销售小姑娘会把100张的小样,都放在你的面前,然后让你排除,强化你的损失心理。删除的痛苦是很多姑娘无法承受的,于是……
平时我们购物,商家常常会在最后结账时给一些优惠券,抵用券,或者集十张换购的卡,等等之类。面对这些“得到”的券券,我们就会想办法用掉,不然对我们而言就是“损失”呀,损失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呀!于是商家成功锁定我们的下一次消费。
天猫超市满88才免运费啊,我不能无缘无故就多出那个5元钱的运费,多亏啊,好,再看看,这个东西不错,加入购物车。
前篇提到的沉没成本概念,其中损失规避也是最主要的心理因素。
损失规避,不仅在商业行为中存在,作为一种普遍且顽固(传承了几万年呢!)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存在。
例如上面提到的乞丐,再比如,有人把自己的房子免费借给亲戚住,两年后因为生意资金周转,需要卖掉那套房子,结果被亲戚一通责骂,不欢而散。其实,就是引发了亲戚非常痛的损失感。
企业里,工资是付给工作的,奖金是付给绩效的,可如果奖金有保底,就等同于工资,一旦减少,那就会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所以处理的时候要小心。比如某公司原来每年年终奖是2000,今年效益不好,要减到500,于是公司先放出消息,因效益不好要裁员,员工人心惶惶,后来又说不裁员了,再难也要坚持,另外发500元的年终奖作为给员工的鼓励,皆大欢喜。把本来的损失转换为得到,聪明的避开了损失厌恶心理。
总之,即使是做善事,也切记不要让对方觉得习以为常,理所应当,不然,一旦因故停止,就容易引发对方的“损失厌恶”,即便你的理由再正当,也不敌这种顽固心理的杀伤力。比如前面那位借给亲戚房子的,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与亲戚签订租房合约,这样在收回房子的时候,亲戚就不会觉得那是自己的房子,不会觉得那么痛了。
《菜根谭》中有: 恩宜先淡后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先严后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好了,就到这里吧,理性的消费,智慧的生活,虽然我们可能还是无法克服这些顽固心理,可了解一下,觉察到了,警醒一下也好。
生活中,您有遇到哪些“损失”,让您明显的感到不舒服,以致影响您的理性思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