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装模作样
我刚工作时还是习惯网购书,为了方便直接寄到单位,下班再带回去。如是几次,有天又来了一包书,我一同事不屑地说:“买书有什么用,不就是为了装吗?”
当时我回答:“你们都不去我那里玩儿,我装给谁看啊?”
这位同事没有再说什么,我知道他一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无心之言罢了,只是很多人大概都会同意该观点:读书有什么用,特别是买书还买到单位来,是不是为了显摆或者装模作样?
这件事之后我也深刻反思了一下,主要反思自己读书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打发业余时间抑或是真的对阅读有兴趣。
事实上真正促使我读书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满足虚荣心
如果说在人前读书是为了装模作样,获得些许廉价的满足感,那我的虚荣心在阅读中发挥的是更深层次的作用。
承认自己喜欢掉书袋和有好为人师的毛病并不困难,换个角度看,能掉书袋或者有理有据对他人说教本身也有一定难度。然而带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特别是阅读较为深刻的作品时,会大大阻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深度,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读者将阅读本身当作社交中一鸣惊人的手段,甚至是唯一目的,自然没有精力去挖掘字里行间的深意,更何谈与作者的灵魂交流?
有一种读者,把不求甚解挂在嘴边,把囫囵吞枣当作阅读的方式,但凡谈起某部作品,必然是读过的,至少也是听说过其大概,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谈毫不发怵,常常能让身边人惊叹连连,于是他便洋洋得意,偶尔故作谦虚。
借由读书的壁垒,这等本领也看起来门槛颇高,不易模仿,毕竟不读书、读不懂书的大有人在。然而事实上,无非是政治家在茶客面前大谈政治罢了,在行家里手面前无异于班门弄斧,徒惹笑谈。更何况许多人读书不等大脑开动,先去豆瓣、知乎上拾人牙慧,生怕自己的浅显被暴露、自己的无知被发现,一定要找些看似意蕴非常的结论来“充实”自己,久而久之,不过是成为了思想的搬运工,读书读到这步田地也不知算不算一个悲剧。
3 打发时间
当一些读者百般挤出时间阅读的同时,也有一些读者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才阅读。
必须指出一点,把阅读神圣化不过是一些肤浅之人试图寻找优越感的手段,越是让阅读——特别是阅读纸质书籍——变成一件让人钦佩的事情,越说明此人于阅读的动机不纯。
然而,动机不纯本身无可指摘,即使是将阅读和看电影、K歌甚至轧马路闲逛并列也并无不可——阅读,本不该被吹捧于神坛之上,本该是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
从书籍的类目来说,并不存在哪一类书可以用来消遣娱乐,而另一类书必须深刻研读。用《资本论》打发时间和用狗血网文打发时间有本质的区别吗?我认为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在阅读之外,二者可供发掘的内涵大相径庭,从消遣的目的而言没有区别。
和许多娱乐项目相比,阅读的快感峰值更多取决于读者而非作者。
一千个人坐过山车大概感想不会有太大分别,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引起的思潮翻涌肯定大不相同。特别是对于名篇佳作,读者的水平和阅历决定了其在精神上的满足感能达到的高度。从这一方面来说,阅读作为娱乐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它将控制权大大给予了读者,进而产生了无形的壁垒。
考虑到文字作品涉及之广泛(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时空跨度之长远(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水平之参差不齐,阅读即使仅仅作为打发时间的手段也难以一概而论,唯一的共同点,各位读者是最清楚的,大概就在于自己阅读的心态和所付出的精力了。
几年前和一位家有一女的同事有如下对话。同事当时对读书不屑一顾,我所列举的阅读的种种好处在当今花样繁多的教育方法中颇为苍白无力,忽然我灵机一动,严肃地对同事说,读书虽然没什么特别的好处,但是让孩子去读书,就意味着他没有把时间精力花在玩手机或iPad上。
想来许多家长都为孩子热衷于玩手机而苦恼,与其一味喝止,不如另辟蹊径。
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鱼翅熊掌兼得。如果一个人每天有两个小时用来阅读,那就是有两个小时没有刷微博、刷抖音、刷快手或打游戏(我对打游戏没有意见,只是觉得比较伤眼睛)。
4 最单纯的阅读
大概没有哪位读者不追求这样的阅读境界:
作者的灵魂穿越时空来与你相会,他喃喃吐露的话语像夜空中闪烁的火花,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带来无可比拟的快感,一个丰富的新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胸膛中涤荡的情感久久不能散去,被身体禁锢的心灵展开翅膀翱翔,宇宙洪荒,天地万物,连最细微的风也划过不一样的痕迹……
当我读《红楼梦》《尘埃落定》和《平凡的世界》时,那种呼吸都伴随着一个世界的起伏、心跳也不再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一度让我魂牵梦萦。再往前,更小的时候读《一千零一夜》,里面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也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连家人的呼唤声都能自动屏蔽掉,整个灵魂都已经飞去了遥远的波斯。
多年后世事喧嚣,书还是那些书,心却无法再有片刻宁静。浮躁的时代里越发难以自持镇定,也就越来越少有沉浸于阅读的绝美体验。
焦虑不会毁掉我们,但是毁掉阅读绰绰有余。时至今日,提起阅读二字只让我越发羞愧难当,羞的是如今读书量大大减少,愧的是仅有的读书时间里也是心不在焉,难以集中精神。
习惯了各种坦率直接的高频刺激的快感,就像习惯了味道足够重、油花足够多的快餐,哪里还尝得出精工细作、小火慢炖的醇厚滋味?不过是随意充饥,在精神的荒原上又添了一抔粗粝的沙子罢了。
日本轻小说《文学少女》的主角天野远子代表了一种对阅读极其敏感的读者,他们的阅读体验细腻又全面,和作品的共鸣度之高(虽然该作品中是有意刻画而来)令人咋舌,阅读之于他们,是和呼吸一样自然而必须的事情,和生命本身一般重要。剧场版动画中生动地表现出天野远子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内心的感受,像品尝酸酸的柠檬,像在大海中遨游,不一而足。
对于能沉浸在作品中的读者,这种感受想必会让他们会心一笑。五感的来源不仅可以是对其直接的刺激,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触发。
阅读汪曾祺的散文,各种美食独特的香味无处不在;阅读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宇宙的变迁令人唏嘘感慨;阅读白先勇的《孽子》,那份同志们不为人知的痛楚和彷徨让人叹息;阅读余华的《活着》,特殊年代无力的悲剧令人刻骨铭心……所有那些情感,愤怒、悲伤、郁结,欢欣、幸福、宁静,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经历不了几样,可是在书中,我们可以体验成百上千次。我们就是汪曾祺、是哈里谢顿、是李青、是福贵,我们在炮灰纷飞中从西南联大跑向防空洞,我们目睹银河帝国的兴衰和它最后的逝去,我们相聚在隐秘的公园里构筑黑暗中的王国,我们看着女儿凤霞大出血而亡、看着孙子苦根吃多了豆子被活活胀死……
所有我们为他们笑过的也是为我们自己而笑,为他们流的泪也是为我们自己而流,我们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
当合上书,那个世界并没有消失,它已经永远留在我们的思想中,烙印在我们的灵魂里。
这绝对不是快餐式匆匆阅读梗概或是漫不经心消遣式阅读能达到的效果,如果可以,谁会不希望自己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次旅程的开始呢?
或许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只是找回数千年人类社会习惯的那种阅读,假装我们身边没有随时会响起的手机、没有更容易让人沉迷的娱乐,只有书,只有阅读,把一颗心完整交给沉默的字迹,就像把手伸到一位老朋友身前,无需言语,只要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