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的,虽然只是讲路遥创作《平凡世界》的随记以及杂谈和访谈记录,但是看过之后还想再去看一遍《平凡的世界》以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生》。
《平凡的世界》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喜欢文章里面散发的朴实、勤恳。当然,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部小说是路遥的六年甚至差点付出生命的作品。
看着本书(《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时候,能看到路遥的小房间里面,成沓成沓的堆放着写好的没写好的纸张,墙壁上贴着每日的工作量,月度计划年度计划。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睡醒之后吃点馒头,喝杯咖啡,点一支烟,看看窗外刺眼的阳光,戴着厚厚的眼镜,然后伏案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截止深夜一动不动。
偶尔思绪打乱的时候,会想念孩子,孤独蔓延,怀疑自己在做什么。实在是代入不到小说里面去的时候会去矿工里,山里走走夜路,切身体会一下主人翁的感受,以找到一种共鸣。
他苛刻的要求自己完成每日进度,就算整个大纲框架,故事设计情节全部推翻,也得按照每天的量完成,当然,这对应的就是更少的休息时间,第二个中午的艰难开始。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朴实,他信奉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获得更为充实。
路遥花了三年的时间广泛阅读,搜集素材,实地考察,搭建大纲,所有准备好了,第四年开始长达三年的创作。在书中出现过她的女儿相关的文字,弟弟还有作品里面的人物,没有出现过妻子的相关信息。为了作品远赴黄土地,与世隔绝的生活几年,这种放弃家庭放弃健康的热情,苦行僧般的劳作,是何等勇气。
一部作品的诞生需要作者投入多年的青春,反复推敲。他不仅仅想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结合社会背景世界背景,从简单的事件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社会性问题层面,甚至更高层面。
里面有一个地方非常印象深刻,是关于游玩的。路遥走在一条街上仿佛可以看到某个年代当时的场景,那个小镇在发生的什么,国家当时在发生着什么,整个世界有有什么不一样。这也是我不太喜欢旅游的原因,这种历史感带入不强的话,就吸收不到那时的气息,也就不能将这部分的经历融入到自己的世界里。这种素养的培养需要更多的阅读,更多的历练。
令我最为佩服的是路遥为他人生当中必须尝试的一部长篇小说所投入的精力。有一个画面是,手长期拿笔抖动的厉害,他就将手泡到热水里面直到手不抖,又重新回到创作过程中。身体疼痛的时候,用厚书将脑袋枕着,继续创作……
现在越来越觉得,开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段旅行,提前了解相关的故事是有多重要。就像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的预习,一样重要。
阅读路遥自传式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你会对他的作品有想深入了解的热望。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更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摘自《早晨从中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