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中国岩画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岩画自东向西呈带状分布,根据地理单元和岩画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内蒙古岩画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岩画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动物岩画均为最核心的题材和内容,凿刻是主要的制作技法。动物、狩猎、放牧等岩画主体内容反映出,创造内蒙古岩画的人群处在北方猎牧经济模式下的生活状态。从整体上看,内蒙古岩画在类型、技法、表现形式及风格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共同特征,这种共性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下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相似性,进而表现出相似的文化内涵,以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岩画表现形式。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呈狭长形,地势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区地面平均海拔1110米,地势起伏平缓。就地貌而言,主体属内蒙古高原区。内蒙古高原也称内蒙古高平原,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由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等高原组成。地貌组合为中海拔平原、丘陵、台地以及小起伏山地组成的典型高原地貌景观,同时具有滩地、河流、湖泊、盆地、沙漠、戈壁等。毛乌素、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分布于高原的西部,高原东部则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 80% ,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高原边缘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高原的脊梁。高原山脉的外侧有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貌。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降雨集中,降水量少而不匀,气温差异大。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
目前的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区的主体岩画类型多数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作品,这一区域发现的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岩画的创造者。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目前原始文化年代早晚发展序列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最早的兴隆洼文化,与磁山文化有互相渗透的成分,其在诞生之后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以老哈河、西拉木伦河等流域为中心,在燕山南北的广大区域都有分布,先后衍生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及富河文化,其中红山文化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的较多因素,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发达的坛庙冢祭祀遗址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筒形罐消失,开始盛行三足器和彩绘陶,西辽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
内蒙古是我国岩画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东向西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几乎涵盖了中国北方岩画分布的三分之二的区域,是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岩画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以动物岩画为最核心的题材和内容此外,还有人物、狩猎、人面像、放牧、车辆、符号等岩画类型。凿刻为主要的制作技法。其中,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桌子山岩画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