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学的传统,使得我们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间来回转,一所是思想开放文化自由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一所则是传统观念根深地固的中医院校。而我,幸运的被后者录取了,才有了这四年的故事。
大一那年,在师范读书,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逛街首选文化街,美食必挑学生街,20辆公交车去哪里任你挑的,这样的生活好不自在。
因为太过方便,太过自由,大一的日子浑浑噩噩,什么都没做,只是经常跑出去玩,见世面。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二回到了中医,一切都变了。学校小不说,仅有的一栋食堂,饭菜简直无法比,最重要的外卖竟然进不来!仅有的2辆公交车直达市区的花花世界。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不过也因为这样,学校外面的路边摊显得特别受欢迎,每每到了晚饭时间,总是在一堆学生去光顾。
以前,出门浪是去市区,而现在,师大就是我和舍友的市区,每个月必定去一次“市区”。在这里,就能够满足我们小小的自豪感,寻找精神上的安慰。我们,都渴望回师大。
如果说这些都是小事的话,可能最无法忍受的是学校领导太封闭,总是用一些古板的做法来限制我们的行为,比如,你必须无条件无理由的随传随到,老师的话,你必须无条件服从。再比如,永远嫌弃我没有一点创造力,却从来不在课程设置上有创新性。所有的选修课,永远不会超出中医学,植物学,语言学的范畴。
学校太小,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食堂门口的空地办,以至于天天都能够食门口堆满了人。也因此时刻都知道学校活动的状态,要知道,师大,是中医面积的3倍,微信上面推送的活动压根就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因为是母校,即使分分钟能找出吐槽的点,却在这里找到了满满的归属感,再也没有那种,在师大是婆家,在中医是娘家的感觉了。在师大,再怎么好,也都只是别人的学校,而在中医,这是我们学校。
慢慢的,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开始喜欢上了面包房的华夫饼,小笼包+四果汤的标配晚餐。风景宜人的校园,每每带着同学逛校园,总是散发着自恋的自豪感,学校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引进的广场鸽,有白天鹅,黑天鹅,还有孔雀和鸳鸯,永远都是中医人的骄傲。
磅礴大气的图书馆,冬暖夏凉的电子阅览室,成了我喜欢去的地方。心情好,去图书馆装文艺,低落时,去书海里找找安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结识了一群队友,固定时间的训练,大汗淋漓后的晚餐,外加轮转似的请喝水,一起吐槽某个人的手法,动作,往往都能在这个时候笑的前仰后翻。人生中,除了年夜饭,和这么多人一起吃饭不会拘束。也因为只是经常见面,我这个大二的学姐,竟然也被当成了大一的小鲜肉对待。两年的欢声笑语,会是一生的珍藏。
这是中医第一年的生活。第二年,在药店混迹,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遇到顾客咨询用药时一脸茫然,时常分不清各种中药的别名,到后面,对于各种药品别名的信手拈来,和所有人打成一片。考试月在药店的自习交流,一起吃饭叫外卖,一起吃西瓜,吃披萨。却不曾想,这一切,就要画上句号。
大三暑假了,我走了。回到那个两年来心心念念的师大。然而,此时此刻,我早已对师大无感,两年的时间,足够把那里的一切淡忘,而中医,早就占据了我的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想念,那里的人和事,都是这辈子最难能可贵的回忆。
回到师大,再次体验到了生活的便利,让你对生活有那么点渴望,不至于沉浸于离开的悲伤。让你有一种对未来更加明确的规划及目标。而这,也许是师大的魅力,也或许是来自大四的压力。身边那么多优秀的人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堕落?
开始,慢慢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6点半起床,身边的人总不能理解,你又不考研,又没找实习,这么早起干嘛?
而我通常只是一笔带过,转移话题,因为只有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只希望未来的日子,不再辜负自己的梦想。
中医是传统的家长制教学,而师大,放养式的开放思想。很庆幸,我的大学比普通人过得精彩,用4年的时间去感受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倘若,时光逆转,我的选择依旧不会变。
时不时还想起,老梅家的小笼包,刚出炉的华夫饼配上热咖啡的温度......清晨,柔和的阳光,跳动的喷泉,广场鸽翩然起飞的情景,药店浓浓的中药香味,落日余晖伴随着校园广播的歌声而消失,宋慈湖畔天鹅悠闲的背影,还有那倒印在湖里的中医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