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密战》的作者郝在今在该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人为什么要看书?
获取知识。
为什么非要到书中获取知识?
寻求自己难能体验的知识。
人最爱看什么书?
载有自己难以得到的知识。
那么多的书为什么不都登载难以得到的知识?
保密。独家知识不肯便宜别人。
原来,读书,与人类窥视秘密的天性紧密相关。
这段话揭示了读者喜欢看一本书的原因,是为了从书就获取知识,寻求自己难能体验到的知识。相应的,也给写作者提出了要求,每个从事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书受到读者的喜欢,成为畅销书。但是他们却没有考虑过:我这本书能不能让读者从中获取到知识?获取到他们难能体验到的知识。
时下,许多“作家”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从来没有考虑过个问题,为了赚钱,就无下限地应合某一类人群的口味,他们喜欢看什么就写什么,却完全不去考虑书中的知识性有多少,读者是否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这样的书,也许可以红极一时,赚到大把的钞票,但过不了多久,终会被时间湮没,成为人们的笑话。而那些真正的经典名作,总是不事张扬,安静地阵列在书架的一角,甚至无法让人发现他,然而这样的作品,如果有人读了,一定会击掌叫好,神色大悦,连说好书,看过一遍,就能让人从中获得知识。
要达到这一点,作者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为了写作《中国秘密战》,作家郝在今事前做的功课可以说是非常充分的,他采访了上百个部长省长厅长局长级别的官员,中共情报、保卫部门的高层人物,“大特务头子”。不仅如此,还查阅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书籍,看到了大量读者难以接触的有关资料,包括许多过去标为秘密而现在已经解密的内部文件。还得到不少当事人未曾发表的个人回忆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他才有高度自信地说,他拿给读者的这本书,乃是同类题材中最好看的。原因是他掌握的有关素材,在专业范围,敢说非常丰富。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的,要想写出能让读者喜欢,能让读者获得知识的好作品,就必须要在事前做足功课,脚踏实地地去调查研究,收集素材,而且是不为人知的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受到读者的喜欢,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