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和阅读手段变得越来越被边沿化。余映潮老师说: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课堂文字训练中,朗读是一种缺一不可的教学活动之一。好的朗读,可以帮助“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朗读训练,就是发现问题,积累字词和赏析课文的过程。然而好的朗读,不仅仅理解为字音读准确了,停顿到位了,声音洪亮了。朗读要在读顺了课文语句后,还要求读出层次感,读出人物的语气,要读出文字的情与魂。
朗读可以有单独朗读,两人朗读,小团体朗读,全体朗读。朗读的内容有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创设情景,或删改或增加编写模拟要朗读的内容。目的在于假设和比读感受不同的文字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更能生动真切地读懂文字中的信息。
请看笔者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读小说后,引导学生把握和感知别里科夫的说话特点,于是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模拟演读。下面是笔者根据小说在第二段后编写的一段台词:
同事:尊敬的别里科夫先生,听说……友谊广场新开了一家不错的……戏剧俱乐部,走吗?咱一起去看看?!
别里科夫:当然,行是行,这固然很好,可是去了就怕闹出什么乱子!
同事:额……可是……别里科夫先生。你不必担心会出乱子的,戏剧院的管理是很规范的,再说进出剧院的都是有思想,很正派的人。
别里科夫:可是这怎么行?戏剧俱乐部里,男男女女要坐在一起看剧,这,是成何体统?是要出乱子的。
同事:那...那……听说今天的戏剧曲目真的很好看,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你真的要错过吗?
别里科夫:不,不,不行!请你不要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天下竟然有这样可笑的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的剧目是绝对不能演的。这...这...这是绝对不合宜,会闹出乱子的!
请一组学生模拟别里科夫和同事之间的对话,达到演读目的。并调换位置再读两者之间的对话内容。这样的朗读指导既生动灵活,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准确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的特点表现和体会出来了!这使得朗读效果更直观。
(2)
小说的学习,该学什么。除了大模块的传统教学内容是人物,环境,情节。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入手吗?程翔老师的《窗》把小说的创作特点“虚构”作为它的一条教学主线,引出小说中虚构的具体表现在哪里,进而进入课文赏读。
笔者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抓住契诃夫的小说语言特点“幽默讽刺”展开阅读教学。这也是王君老师经常提到的“文本特质”,研究,聚焦文本的语言特色,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向。另外曹文轩曾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他的小说《孤独之旅》,最突出特点是环境描写很美,具有美学艺术,而小说的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经历是痛苦,艰难的,如此安排是作家刻意的,为了表现一个主题“每个人成长中经历的苦难是孤独的,痛苦的,但成长又是多么的美好”!
两篇小说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成人的世界,一个是少年与儿童的世界。但都不影响“抓特点明内容”的教学技法。
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学习内容。请看笔者在《孤独之旅》中几段环境描写的重点赏析:
从表达效果和作用研读环境描写。
片段1: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片段2.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谒乡的天空,心里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片段3.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之后,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增加美感
表现象征
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在小说学习的尾声,以短词的方式来总结。如下:
把握情节知内容
一斟一酌品词句
人物刻画在语动
注意还有神与理
环境象征有手法
勿忘故事叙述者
小说学习重细节
文字背后藏作者
伟大创作跨古今
灵活阅读悟真识
这种抓住不同作家的小说特点来学习,并提炼总结的方式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说出现的雏形是来自街头巷井,来源于生活。所以小说应该更受读者欢迎。伟大的小说家总是善于讲好“一个故事”而不是讲一个“好故事”。那么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除了讲求技法外,还要让学生自己的生活参与进这个故事里来,这样学习小说才会更加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