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历史上的河南项城,袁家在清朝末年逐渐发迹。但是被称为“袁家千里驹也”的袁世凯,将这个家族乃至这座城市镌刻进历史。
作为后来的袁项城、袁宫保、大总统、洪宪帝,袁世凯自幼就是不是一个省心的主。这个“孩儿”6岁入私塾,恩师是当地颇具名望的孝廉公王志清,对这个学生也期望很高,所以要求很严格。但是袁世凯逆反强烈,一日甚至捉来100多只萤火虫,揉出粉末,涂抹在自己脸上扮鬼吓唬老先生,这般场景堪称前无古人可法,老爷子虽说是经历过风浪之人,但也被吓得直接卧床数月……袁世凯是铁了心的不爱读书,但是却常做作文作词,如“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虽说文采粗鄙,称不上诗文,但是气势惊人。
这个愤青般的少年最终投笔从戎,离不开姑苏名妓沈氏的支持,但最终“焚稿断痴情,投笔事戎轩”更离不开他的第一个贵人吴长庆。而袁世凯受到提携驻守朝藩的12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庙堂财富与资本。初次远征平乱,清军军纪很差,袁世凯深感可耻,果断先斩后奏痛下杀手,“我已斩杀七人,首级正欲呈验。”这是一种决断的成熟,如若先行奏秉吴长庆,这7人杀不了不要紧,则更会助长不良气焰,毕竟往日的纵容是军纪差的原因,而始作俑者肯定是自己的贵人吴长庆。在他的任职期间,更是2次领兵驱逐日军的对于藩属国的染指,那一年,年仅26岁的袁世凯虽无实名却有藩国“监国”之实权。
但在19世纪末,清朝日薄西山之时,对于当时清朝的国力而言,他的强硬只剩下悲凉,留给他的也只有各方的仇视!他选择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一个悲壮而无奈的使命,鞠躬尽瘁而又力不从心,最终在“若朝廷拟决对日作战,请先撤回使署人员,世凯以一身报国,无所畏惧,只恐有辱使命,有损国威”的致电后,袁世凯奉诏,黯然回国……
晚清连天风雨中最后的裱糊匠、北洋大臣李鸿章给其的训言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久经外事的李鸿章知道,自己“以夷之夷”的策略或许一开始就是无计可施的败笔,他不希望这个崛起的汉人新星过早的凋零,袁世凯可以在战场上轰轰烈烈地做个马哥裹尸的英雄,但他的身后,还有太多的使命。
这个甲午之殇后背负天下骂名的老臣,在庚子之乱后也行将就木,就在病逝的前一年留下遗疏推荐袁世凯接任:“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之右者。”而1901年的那个萧瑟秋天,袁世凯北上接署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位,其后着黄马褂、赏紫禁城骑马,加太子少保……这一年,他43岁,已过不惑之年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不惑的还有泱泱天下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