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头宽裕,不由得大手大脚起来,吃饭点菜不看价格,开始买以前不敢进去逛的奢侈品店,家里家具也张罗着我妈要换新的,网购快隔三差五的一摞摞堆积在墙角。我妈开始了她的叨叨模式,开始给我灌输储蓄的观念。
妈妈是地道农村人,在那个年代都是靠天吃饭,就怕水涝旱涝的,所以养成了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这种美德在他们那个阶级根生蒂固。
妈妈的同事,我焕做文丽阿姨,一个小学教员,别看她三十一月的月薪,积累二十多年,也拥有了两套房产。平时特省吃俭用,一顿午餐清汤挂面滴上几滴香油凑合是常有之事,简直是勤俭持家的劳模代表。所幸,在我眼中,文丽阿姨是很“大方”的人,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姊妹包个大红包。她算是工薪阶层走上富足的代表。
我大伯,也就是我爸爸的大哥,旧时在大城市以人力车夫为职业,为人做牛马跑腿,勤勤恳恳辛苦半辈子,纯靠体力活,携带一笔不算小的资产,回乡娶妻生子,买了一块地皮种植果树,养殖家禽,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现在生意越做越大,自己做了小老板。他算是资产阶级走上富裕之路的代表了。
其实,在农业农耕时代,人人都可以靠双手创造财富。妈妈给我讲这两个故事,也是良苦用心了,我文丽阿姨和大伯的钱都是一文一问积攒起来的,量入为出,每次有收入都会先扣掉至少一半再做家庭开支的计划。
我对钱的初印象是在小时候过5周岁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储蓄罐,大肥猪形状,肚皮底下有一个很细长的缝隙,每次只可容纳一个硬币出入,它陶瓷质地的,我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抱着,生怕一不留神就掉地上摔了。每次我有钱了都会很有仪式感的扔进它的肚子里,哐当一声,清脆的一声回响,硬币就被吃进肚子里了,硬币撞击墙壁的声音格外好听。我很好奇的问爸爸,什么时候我可以拿出我存起来的那些钱,爸爸摸摸我的头说,等你把它的肚子填满了,可以把储蓄罐摔掉,遍地开花,你就有钱啦。我信以为真,可勤快的开始存钱,像宝贝一般的把它供着。大概爸爸送我这个存钱罐是想让我养成理财存钱的好习惯,有时候是在馋嘴,想买个棒棒糖啥的,会躲进房间偷偷抠出来一两个硬币,要想掏出一个币是要使上吃奶的劲儿的,还要眼疾手快,手指灵活。这是强迫储蓄的一种陷阱,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对金钱没有多少概念,每次想买零食吃都让我饱受没钱的苦处。这个存钱罐并没有给我养成储蓄的美德,反倒帮助我对金钱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
最近花钱的感觉,也让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考。要有一些忧患意识,提早做理财储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萌生出一个想法,钱,却是花出去才会发生作用,小时候家里贫穷,姊妹四个常常过年同时需要买新衣服新鞋,会把爸妈急的冒冷汗,家里预算不够,只能按照计划着用,好看的纸笔是不能乱买,买玩具更是奢望,犹记得学校选举学生参加镇上的广播体操表演,只可购买体操校服的同学参加,可能出于对参加比赛的向往,可能出于对学校老师“怂恿“,那时候也不懂事,非要嚷着爸妈买衣服,爸妈没办法,花了将近50块给我买了一套体操校服,这套衣服可能花了他们大半个月的工资。现在想想还是挺愧疚的。大抵对于我们这种小康家庭的人来说,最高明的不是求的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而是在几点上稍微突破,例如过节过年打个牙祭,偶尔买新的衣服,自得其乐。把钱集中起来,不乱花,就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啦。这是我从爸妈身上学到的理财初印象吧。
确实赚钱不易,在那个农业耕耘年代,对于爸妈来说,赚一分钱都挺不容易的,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就业机会颇多,对于我们来说,月入几万也算是容易。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要常怀感恩之心,在富余之时,也要做些有益之事,回馈这个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