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央视名嘴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封面文字:“因为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今天点赞,明天点杀,落差可以大到发电,我没开通微博,也从不用微信,只能证明书里面的话是我说的”。只能证明央视里一直很喜欢白岩松和水均溢,他的这本新书收集了近几年在各大学和一些公众场合的演讲录。书封面的几句话也写到了我的心里,虽然我不像白一样不使用微博微信,但是本人一直留言,从不点赞,“微信点赞容易,面对面真心赞美太难”,与其到处点赞浅度维持朋友圈,我更喜欢筛选和深度留言,也更期待和朋友或敬重的人面对面交流。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表面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其实有时候反映了疏远和善变的人际关系,就像封面说的点赞点杀落差发电。书中读书那篇让我印象颇深,其中原话是“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我之前对为什么读书的解释是‘好奇并理解真实的世界,不被周围世俗的言论所左右’。
另外2009年作者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也很精彩,中美之间有一个望远镜,中国人正着用望远镜看美国,把大洋彼岸的美好给放大了,而美国却把望远镜用反了……,其实这也是这几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因为周围做美国梦的人太多了,都认为大洋彼岸的美国应该是个特别理想的国度,同样是移民国家,为什么没有人说巴西梦、澳大利亚梦、南非梦?单单却说美国梦呢,因为美国梦的本质是沐浴在帝国光辉下的精神认同,即所谓理想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也许一般百姓去不了这个遥远的国度,但是我们却能经常看看新闻联播,再看看西方作者写的书籍,你能从中得到的启示不比登陆美利坚的少,也不会盲目的随大众羡慕西方的美好。
白在书里用望远镜的比喻精辟概括了两国人民对对方的看法,书里还有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白年轻时一共搬了7次家,每次搬家最沉最难般的东西就是一大堆的书籍,年轻时最高兴的是第一次买富康牌轿车,提车当天车里竟然挤了7个人,兜风那种兴奋感达到了疯狂程度,现在在换车也没有了第一次的感觉了。看到这些细节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物质极大丰富,脱离了曾经的匮乏贫穷年代,以前是一个生活穷苦而人性淳朴的年代,但是现在却是物资丰富而人人逐利的世界,不论怎样发展,我们对书和知识的渴望都不会变。
除了这本书,之前还看过白写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讲述白的日本之行,白特意去参观了二战期间日本神风特工队的纪念馆,其实不论去日本还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换做大多数人也就是照相购物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白不一样,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游记也不一样,他们的实践旅行都能写出深度思考的东西,对大众产生一种振奋与共鸣,总的给我感觉是白岩松的书特点是文笔反映出内心非常的真实,完全发自肺腑,不随波逐流,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太多肯实干和理性讲真话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