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38篇,字数1276,累计字数(48272)。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每年阳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为清明节气的开始,它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时交“仲春”与“暮春”之间。
清明,一场雨写下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一首诗沿用至今,像对清明施了魔咒。这个季节,北方的天气不惹人爱,南方雨缠缠绵绵,裹着浓浓的春寒,平添一点清明的感伤。
到底什么原因会在这一节气如此巧合地与雨携手,唱断古今呢?翻阅资料了解一下这知识点。
首先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相遇。
清明时节正是春意复苏的时候,来自北边的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这两股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交手,势均力敌,就容易产生降水。
其次是太阳直射点转移。这段时间北半球的日照增强,位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也顺势加强,这不,西南风就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直接带到南方,这就使得南方地区的水汽含量一下子多了起来,一旦遇上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就很容易下雨。
最后南方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大气层也变得不稳定起来,这时候如果有一些低压气旋之类的天气系统路过,就很容易出现阴雨绵绵甚至电闪雷鸣的天气。
但是清明的雨直接改变着春色,让人惊觉春到门前会有时。
唐朝张说作诗,让人满眼春色放亮。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
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
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春雨擦亮了春色,万物复苏,盎然春意,像蕴含了无尽的能量,最令人向往与憧憬。
清明,不忘故人,慎终追远
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莱特在谈到中国人祭祀风俗时曾说: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
上古时代,没有祭墓的风俗。凡士大夫以上的阶层,都有家庙。祭祀祖宗的仪式,都在家庙中进行。后来,无庙的阶层兴盛起来,他们也要祭祀祖宗,但他们是没有家庙的,于是,就在祖先的墓地上,祭祀祖先。
寒食扫墓祭祀的习俗应该是从五代才开始的,到了隋唐就非常流行了。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
宋明清代开始放假扫墓。清明往往倾家出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为祖先点燃香火的同时,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庄重的历史使命感。
正是这种使命感,在外打拼的人都会回归故里祭祖,不管身在中国的某个城市,还是飘泊在外的游子而言。清明就是思念,追远,是浓浓的牵挂,是中国人根的意识,对故土的情意。
清明 ,神清气明,一杯敬过往,一杯敬往生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做“清明”。
清,代表着世人要清楚生命无常;明,意味着世人要明白活得明净。
人世繁杂,浮生喧哗。有时总听不见心底的声音。一切喜怒哀乐在上演,掏空每个人的心。保持清明,修心修身养性。万物一个养字,归入正途。心得以清明,才能有一双慧眼,看透世事无常,体悟生命真理。
清明的雨滴在屋檐,廊上,并有一种荡绦尘世之感,洗涤人间一切污秽。这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通透阔达。
禅诗所云:“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清明清明,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
清明这一天,捎去我们对逝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