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某一件事情跟孩子说了很多很多遍,甚至磨破了嘴,但是孩子不愿意听也没有去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家长要反思的是,是不是我们的方法存在问题,是否需要调整一下我们的方法?
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无有效继续无效改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有效的有用的,那我们就继续做、多做一些,如果没有效果、没有用,那我们就要去换一种新的方式方法。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可能经常会陷入困境。当孩子遇到问题之后,我们可能出于好心会不断地去安慰,会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甚至会动用他的同学、他的表哥等身边人去安慰她。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是没有用的,当然呢,可能也有一小部分的话是能起一点点作用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你给他讲很多的道理,他是不愿意听的。同时他非常反感我们将他的事情扩大化。如果让更多的人知道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他会觉得没有面子,他的自尊心会受到损伤。
之前多次提到系统观,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个系统,系统里面的每一个人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外人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要着眼于去改变孩子,而是要把改变的对象放到自己身上。做家长的还要记住一句话: 家长改、孩子变。意思就是说,家长自我成长、自我改变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做到用心倾听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放弃之前的不停地唠叨和讲道理,要做到六个字,那就是: 管住嘴管住手。管住嘴就是别唠叨,管住手就是别去替孩子做太多。更多的去听孩子表达了解事情的真相,这便是改变的开始。只是很多家长都基本上不听孩子讲话,甚至孩子白还没有把话说完,我们就把话匣子接过来了,然后带着我们自己的预设开始贸然去指导孩子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我们是正确的,可是后来发现孩子根本就不听,也没有当回事儿。这就是缺乏用心的倾听,没有用心的去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做到很好的沟通,用心倾听孩子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她才能和孩子同频共振。
也只有和孩子同频共振了,亲子关系才会和谐。我们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长再好的道理,再好的建议和方法都进不去。
不管亲子关系如何,即便是亲子关系再好,作为家长也不要要做到看透不说透。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孩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他在哪个地方出了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要直接指出来,如果我们直接指出来的话,他会觉得是对他的指责和批评,他会不爱听,也不赞同。要让孩子去说,因为只有他说出来的,他才会赞同。他赞同的,他才会去做去改。因此家长就做好引导就可以了,当引导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如果在哪一个点上有所觉察,要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而进一步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将家长的观点强加于上。这就是看透不说透。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我们对他的控制越多,他的反弹会越大,他越不会去听。在这里家长不妨了解一下反控制,适当的放权给孩子。让他去做去尝试。因为越不让他们去做的,他们越要去尝试。在这方面家长需要了解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看能否从中有些启发。
有的家长可能存在一些困惑,觉得自己也学习了也改变了,但是和孩子之间还是不那么顺畅,在这种情况下就建议家长“借力”。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力量、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力量。家长要明白的是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距离最短,尤其这两个点是家长和孩子。有时候焦作在以某一个问题上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会解决,甚至还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专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看上去是绕了一个圈,但是可以比较快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这就是家庭教育里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距离最短的原理。
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明白一小步的原理。一小部就是不要心太大,要关注微小的进步。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如此。只要找到一个小小的突破点,慢慢去改变,耐心等待,一定会带出滚雪球效应。而不是希望孩子一天两天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家长的成长也是一样,需要长期的浸泡式学习,通过小小的改变实现最终的成长。
当我们觉得有些事情需要去改变,那怎么改变呢?这里有四个标准步骤。
一是要知道想要的目标是什么?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只有明确目标才能确定前进的正确方向。否则走的越多,偏离目标越远。
二是将目前的行为与想要的目标进行对比,来衡量我们的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远离目标的,那就说明是无效的,就需要调整,反之继续。
三是引导孩子换一点儿别的事情做,改变一下方式方法。
四是给予鼓励和约定。鼓励孩子的自我觉察,并试探着问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