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定力”是你的生死,可以增加很大程度上的存活和健康的概率,我想你一定不会选择被诱惑。
01
现代人的焦虑有一种常见的体现形式,就是当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然而我们却没有能力去拯救自己时,很多人会选择占用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让时间更加的碎片化,只为自己能够在多增加一项竞争力。
我们把休息、吃饭、运动、冥想、陪家人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以便去获得更多的时间放在我们所谓的学习和奋斗的路上。
我们一直在被一句鸡汤洗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还有人说像“乳沟”,恩,不管是像水还是乳沟,我知道,我们被这句话“骗了”。
02
你是奋斗星人,熬着夜还坚持早起写字、读书、跑步,却在拿起笔,拿起书,提起脚步之后开始不断地在内心做自我挣扎。好困,写完这段就可以睡觉了,看完这本书就可以看剧了,跑3公里就可以吃汉堡了。
奋斗路上的你,心里一直有一杆称,心里的两个小人在不断的争论,往自己的天平上加砝码。
没有办法控制他们的你在大脑里权衡,自己做完这一件事情能收获到的明显好处。如果能,定力会强一些,坚持着去做;如果不能,你就很容易因为另一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的事情放弃他。
比如,你是一个喜欢跑步的文案。
现在的你稍胖,所以想通过跑步锻炼减肥。每天坚持跑半小时,一周下来你发现自己很累,明显的腿部肌肉变硬变粗,但是却没有变瘦,你有一点点伤心。不过你会安慰自己,减肥本来就是一个慢过程,所以还是会给自己鼓励,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你还是会每天坚持跑步,但是因为效果不理想,总是会在心理犹豫,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
因为工作关系,你需要加强你写软文的技能,你就报了很多班,开始很努力的修炼写作这项技能。
工作繁忙加上课程学习,你的时间被安排的很慢,而且每天下班很是疲惫的你只想赖在床上不起来。渐渐地你就开始忘记自己当初想要通过跑步减肥的心愿。
你知道文案也不是一个能够很快提升的技能,你虽然每天还在写文案,但是心里却开始嘀咕,什么时候能见效?什么时候能有结果?
同事说想练瑜伽,恰好你们的项目告一段落,不是很忙。每天被吹“枕边风”的你很快加入学习瑜伽的团队中,最初几天见效明显,身体明显感觉舒爽,之后的一阵子同事不去,你也开始犹豫要不要去,没人陪,干脆回家跑步吧。到了家里你发现今天的文章还没写,明天再跑吧,打开电脑你发现腾讯推送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你开始忘我的看,凌晨一点的你猛然发现,自己没练瑜伽,没跑步,没写文章,明天还要上班,只能放下这些,明天再做。
03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很像小学课本里的“猴子掰玉米”吧?
你总是在纠结这些事情对你好不好,能否马上有成效,有没有人陪你一起做。
你是否有停下来考虑过,那些事情是不是你最迫切最想要的,能否在你生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到,人生存的六个需求维度,尚且无法温饱的你想的只是温饱,需要尊严的你,总是交际圈中想要获得别人给予的尊重。屁股决定脑袋,就是如此。你身在这样的环境和位置上,决定了你生活和处理事情的优先级。
每个人都会有那样一个时间段,在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目标。但更多的人都会被生活的大染缸浸染,跟别人比较,跟自己竞争。口号是跟时间赛跑,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与真正行动去做的人相比,更多的人是在喊口号而已。因为他们跑着跑着就发现自己很疲惫,以为是自己前进的方向除了问题,开始纠结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不健康的你,渴望获得健康,你开始遵医嘱按时吃药,忌口。出院的你没多久就会恢复以前的恶习,你说你禁不住诱惑。那还未获得健康时候的你为什么没有被诱惑呢?
在你的心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优先级,而没有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想要什么,但那不一定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可以为了很多事情牺牲它,将它的优先级不断滞后,将你眼前最渴望的事情前置。这就是短视的你,还被禁锢在死板思维里面的你。最终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不断地失去当初自己渴望得到的一切。
如果你过得远视一点,而不是用短视思维去思考,你有没有想象过那样的生活呢?而且请你也尝试着不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是结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