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读到浮生小姿的一篇《颁奖盛会》的文章,提到一位叫李娟的作家,曾获得首届十月散文奖·青年作家奖。
因为是陌生面孔,我有些好奇,搜了一些相关资料,被一句“最后的散文”的评语吸引,忍不住要买她的书看。但骨子里的小气与谨慎又让我犹豫了,一向自诩是要读经典的,害怕不值得,遂决定先下载电子书来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首次闯入了我的眼帘,才读了两篇,就忍不住要找笔记本摘抄了。原来,散文可以这么好看,我之前的质疑是多余的。
灵动、虚实相间的景物描写,出其不意的比喻,妙趣横生的写人记事,总能让人开怀大笑,引得人不由自主地往下读:
“那里所有的家私全部集中在唯一的干燥处,横七竖八堆放着,一地的呻吟……”
“他们到底种下了什么?使这片大地,长满了荒凉。”
“在我眼里,世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而在他们眼里,世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包。”
“我站在柳树林外,看见河从柳林里流出来,觉得它是从一个长长的故事里流出来的。”
“天空却是那么蓝,蓝得无动于衷,一点也不理会世间的激情。”
“尤其是傍晚,这月亮浮在寂静的天边,边缘如此光滑锋利,像是触碰到他的事物都将被割出伤口。”
“珠光宝气的毛毛虫。”
“脚丫子脏得像两块老生姜似的。”
“木桌静得像是停在记忆中。”
“明亮的月光投进来,铺满了一面大炕。”
“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走在那样的路上,每一分钟都无比真切地感觉着青春和健康。”
“我是说: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所看到的感知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孤零零的我……”
…………
美妙的文字,总是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李娟的文字里,时间过得很慢。静下心来阅读,似乎在欣赏来自于地球之外的慢放电影,似真似幻。
那是祖国西北部的一个角落,新疆的阿勒泰。那里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哈萨克族,那里有一群淳朴的牧民,那里是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
毫无疑问,在那里生活,是辛苦的。全年一半时间在零下三十度,又干又冷,还没有电。闭塞的经济状态,低廉的收入,无休止的奔波。
“为什么黑夜无论再漫长都总是显得舒适宁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儿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
然而,那里又充满特别的诗意,正如作者所写:我能感知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幸福。
李娟的文字,充满幽默和率真。写在巴拉尔茨的夜晚上厕所,极其生动传神,又让人忍俊不禁。写她和小孩子们一起钓鱼,自己永远一无所获,孩子们都收获满满,然后都把鱼送到她家里来卖,所得的钱又在她家消费,充满生活情趣。
她把她家的狗起名叫“琼瑶”,我瞬间想到我阿姨,然而并没有感到特别违和。
“只好偷了点苜蓿和豌豆尖兜在衣襟里,准备带回家下面条。”
作者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写着俏皮文字,逗得我哑然失笑。
当然,本书也有短板,作者过于自我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文字的张力,缺少些内涵。但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好散文,值得玩味的地方非常多。
我思考了很久,为什么这些美好的文字出自李娟之手?除却作者的才情,题材可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住在闹市、高墙之内的我们,每天挖空心思找题材,而人家就住在题材里。生活体验决定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却无法代替生活体验。
另一点也许就是写作的纯粹性。作者一直遵循着水满则溢的规律,她不为写作而生活,也不为生活而写作,更不为写作而写作。她从来没有忘记去生活。高明的写作者,一定是高明的生活者。
我们周围的人,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种就是钻进学问里,不问世间悲喜;另一种人是掉进生活里,对文字不屑一顾。如果我们能够兼顾,真该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无论怎样,先去阿勒泰神游一番,总是不错的选择吧!